讀《文心雕龍》有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文心雕龍》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文心雕龍》有感1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蔽膶W從古人的口中娓娓道出;文學被當陽橋頭的張飛一聲吼出;文學在潯陽江頭的琵琶琴弦上回蕩;文學是屈原在涅羅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問!段男牡颀垺钒堰@種文學性的感觀頃刻間注入我的腦海,劉勰的智慧洞徹了我的靈魂,讓我在這一刻震顫并與之共鳴。
誠然,《文心雕龍》用將古典的才智和韻律以文字的形式呈現(xiàn)得淋漓盡致,讓人賞心悅目;它有關寫作的具體建議直到今天仍具有無可厚非的價值;它有關文學批評的精辟見解比曹丕的《典論·論文》,陸機的“文斌”和摯虞的“文章流別論”都更具深度和廣度。但是,在我看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文心雕龍》的真正魅力所在是它向世人表達了一種文學觀。這是我從未思考過的,但是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劉勰卻把它那么清晰地滲透在它的作品中。劉勰的文學觀,視文學為人生之根本,而人生是宇宙法理之根本。他把人生觀,世界觀,文學觀巧妙地結合,從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廣度去審視這三者的因果循環(huán)。這一觀點為中國文化和生活注入了文學的精神,具體來說就是一種人文精神。文學和文學的活動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們是人文的訴求。劉勰通過對文學外因的追溯,把文學的重要性提高到宇宙法理的位置,再通過揭示文學的內(nèi)因,把文學的創(chuàng)作提高到神圣的地位。
劉勰在《文心雕龍》里勾勒出一個以“道,圣,人”為核心的和諧之圓,同時又從“道,圣,人”流動地,動態(tài)地,自然地過度到“宇宙,想象,語言”。在這由外因到內(nèi)涵的發(fā)展過程中,在這和諧之圓的中心,我品味到兩個字——體會,文學的根本在于理性,感性,靈性的融合。這樣一來遵循這種思路的開展,我一路走下去,在風光旖旎,芳草鮮美,驚奇迭現(xiàn)的精美文字景觀中,感性地滋養(yǎng)自己文學的靈性,在文化的芳香和繽紛中,重新感受到一次高貴的文學“灌頂”!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的淚光朦朧了蒼顏白發(fā);“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崩畎椎脑品c綴了滄浪之水;“金戈鐵馬去,馬革裹尸還”陸游的夢鄉(xiāng)回蕩著鐵騎錚錚;“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杜甫掙脫并超越了自己的苦難,顯露出普度眾生的情懷;“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徐志摩柔情似水地掀開了文學神秘的面紗;“問蒼茫大地,誰主沉。俊泵珴蓶|對飽經(jīng)滄桑的神州大地發(fā)出歷史性洪鐘巨響。當我站在《文心雕龍》的高度重新去細細體會,品味文學,我發(fā)現(xiàn)了文學的真實足以穿透時空,足以穿透心靈。
宇文所安在《中國傳統(tǒng)詩歌與詩學:兆世之言》曾寫:“模仿、表現(xiàn)、甚至表達這類概念永遠不會改變文學的從屬地位,也就是說文學總是晚于又僅次于“原作”(就表達而言,“原作”就是思想狀態(tài))!眲③牡奈膶W觀擺脫了這種缺陷,因為劉勰把文學看作是宇宙呈現(xiàn)過程的必要階段,用劉勰的話講就是“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我是這樣理解的:文學既是物質和精神世界的紐帶,又是它們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而它們相應的也是文學的根源。我們不必穿洋過海,但是我們在文學的世界里卻可以身臨“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廬山瀑布,“當胸生成云,決眥入歸鳥” 的泰山極頂,還有那“奔流到海不復回”的黃河九曲,“兩岸猿聲啼不住”的長江三峽,“秦時明月漢時關”的古樸塞北,“日出江花紅勝火”的秀麗江南。你可以在梅雨潭邊陶醉于朱自清描述的綠色,你也可以在西湖邊聆聽柳浪與黃鶯的對話;你可以“小橋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風瘦馬”;你可以手持長劍,獨立朔漠,感受“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壯,你也可以手握畫筆,船頭簪花寫韻,領略一下“斜風細雨不須歸”的閑適。從西域到東海,從朔北到江南,綺麗的風光為文學增添了一筆耀眼的亮色。
當今世界,現(xiàn)代化進程理性的缺陷已經(jīng)昭然若揭,進程愈快,文學精神的生活方式就愈快消失。憂世的哲人,重新在文學與美學的人生態(tài)度中,尋找新的道德的人生境界。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文心雕龍》向我們重新闡述了這種生活,它用文字啟迪文字,用文字震撼靈魂。
讀《文心雕龍》有感2
時光流逝,開學馬上就要研二了;厥走@一年學習狀況,按照導師的要求,在所有讀過的書中,印象最深的要數(shù)劉勰的《文心雕龍》了。它不僅是南朝也是整個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最為重要的著作,它那博大精神的理論思想,系統(tǒng)周密的內(nèi)容結構,工采精巧的駢文語言,貫通古籍的文化底蘊,令人回味無窮。它對后世文學理論都產(chǎn)生著重要的影響,不僅可以作為中國文學史和文藝理論研究的史料,而且作為如此重要的一部文獻,值得我們?nèi)ゼ毤毱肺堆芯俊?/p>
劉勰是齊梁時代的一位卓越的文學理論批評家,他的《文心雕龍》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體系完整、組織嚴密、內(nèi)容豐富、有著頗多創(chuàng)見的文學理論批評專著。劉勰的思想受佛教濡染很深。如《明道》、《征圣》、《宗經(jīng)》里面多有涉及儒家思想,楊明照曾說到他的思想可以概括為“既業(yè)于儒,又染于佛”。整本書又有著“文之樞紐”與“大易之數(shù)”的構想。從最后一篇《序志》可以看出,《文心雕龍》共50篇。該書可以分為四部分:其一是“文之樞紐”,主要談本源,由《原道》至《變騷》等五篇組成;其二是“論文敘筆”,主要談文體,由《明詩》至《書記》等二十篇組成;其三是“剖析情采”,主要談創(chuàng)作,由“神思”至《總術》等十九篇組成;其四是“崇替”、“褒貶”主要談文學批評,由《時序》至《序志》等六篇組成。這就是《文心雕龍》整本書的龐大體系結構。
關于書名,《序志篇》解釋道:“夫‘文心’者,??豈取騶奭之群言雕龍也!边@本書是耗盡作者一生心血的文學作品,此書名我們也可以理解為是研究作家把文章寫得精細優(yōu)美的藝術匠心和創(chuàng)作方法,這也就是我們學習文藝學專業(yè)的目的和意義。
關于文學的本源,首先提到了文學的本質屬性,作者在《原道》中開宗明義:“文之為德也大矣,??此蓋道之文也!苯又墩魇ァ、《宗經(jīng)》等篇目又論述了各體文學的根源,《時序》還論述了世情對文學的習染,《通變》說到了文學的繼承與革新。這些都是劉勰在此書中的重要觀點,下了如“故知文變?nèi)竞跏狼椋??雖百世可知也”等這樣的命題。
關于文學的文體,在劉勰心中,文學作品的范圍很廣泛,把經(jīng)、史、子、集各方面作品都納入進來了。他用了二十篇來闡述各種文學體裁的特點。分文“文”和“筆”兩大類。對于每種文體,劉勰都從四方面考慮即《序志》中的“原始以表末,釋名以章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tǒng)”意思是要推究各種文體的根源與流變,解釋其名稱,彰顯其名義,選擇代表性篇章,闡述其體質特征,規(guī)格要求,要領方法,力圖在理論上形成系統(tǒng)。分別對詩歌、楚辭、漢賦加以重點論述。
關于文學創(chuàng)作,這部分歷來受到了人們的`重視,或許這部分就是本書的精華所在。在這部分,就作家、文章等角度而言,論述了作家的想象思維如《神思》篇:“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神與物游!闭撟骷业那楦型度,如《神思》:“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薄肚椴伞菲骸拔粼娙耸财,??此為情而造文也!睆倪@些語句可以看出,劉勰認為作家寫出來的作品必須具有真實的動人的情感,光在形式上大做文章是難以感染人的。劉勰還論述到了作家的個性風格,認為作家創(chuàng)作個性的形成有四個因素:才、氣、學、習。如《體性》:“然才有庸俊,??其異如面!边論及了文章的寫作步驟,在《熔裁》篇提出了“三準”的說法,論文章的表達方式如《征圣》篇:“或簡言以達旨,??或隱義以藏用!背酥,劉勰還論及了文章的修辭方法,具體體現(xiàn)在《夸飾》、《比興》等篇目中。
關于文學批評部分,劉勰的觀點是比較新銳,其內(nèi)容主要包括五個方面:論及了文學批評的意義、方法、標準、文學批評家自身素質的培養(yǎng)與提高。如《知音》篇:“是以將閱文情,??六觀宮商!钡日Z句。
雖然,《文心雕龍》也有其局限性,但它作為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上的一部最有價值的文學批評著作,仔細研讀這有助于更好地指導我們進行創(chuàng)作,這部經(jīng)典作品也就會永放光芒。
讀《文心雕龍》有感3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蔽膶W從古人的口中娓娓道出;文學被當陽橋頭的張飛一聲吼出;文學在潯陽江頭的琵琶琴弦上回蕩;文學是屈原在涅羅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問……《文心雕龍》把這種文學性的感觀頃刻間注入我的腦海,劉勰的智慧洞徹了我的靈魂,讓我在這一刻震顫并與之共鳴。誠然,《文心雕龍》用將古典的才智和韻律以文字的形式呈現(xiàn)得淋漓盡致,讓人賞心悅目;它有關寫作的具體建議直到今日仍具有無可厚非的價值;它有關文學批評的精辟見解比曹丕的《典論·論文》,陸機的“文斌”和摯虞的“文章流別論”都更具深度和廣度。但是,在我看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文心雕龍》的真正魅力所在是它向世人表達了一種文學觀。這是我從未思考過的,但是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劉勰卻把它那么清晰地滲透在它的作品中。劉勰的文學觀,視文學為人生之根本,而人生是宇宙法理之根本。他把人生觀,世界觀,文學觀巧妙地結合,從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廣度去審視這三者的因果循環(huán)。這一觀點為中國文化和生活注入了文學的精神,具體來說就是一種人文精神。文學和文學的活動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們是人文的訴求。劉勰通過對文學外因的追溯,把文學的重要性提高到宇宙法理的位置,再通過揭示文學的內(nèi)因,把文學的創(chuàng)作提高到神圣的地位。劉勰在《文心雕龍》里勾勒出一個以“道,圣,人”為核心的和諧之圓,同時又從“道,圣,人”流動地,動態(tài)地,自然地過度到“宇宙,想象,語言”。在這由外因到內(nèi)涵的發(fā)展過程中,在這和諧之圓的中心,我品味到兩個字——體會,文學的根本在于理性,感性,靈性的融合。這樣一來遵循這種思路的開展,我一路走下去,在風光旖旎,芳草鮮美,驚奇迭現(xiàn)的精美文字景觀中,感性地滋養(yǎng)自己文學的靈性,在文化的芳香和繽紛中,重新感受到一次高貴的文學“灌頂”。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的淚光朦朧了蒼顏白發(fā);“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崩畎椎脑品c綴了滄浪之水;“金戈鐵馬去,馬革裹尸還”陸游的夢鄉(xiāng)回蕩著鐵騎錚錚;“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杜甫掙脫并超越了自己的苦難,顯露出普度眾生的情懷;“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徐志摩柔情似水地掀開了文學神秘的面紗;“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毛澤東對飽經(jīng)滄桑的神州大地發(fā)出歷史性洪鐘巨響……當我站在《文心雕龍》的高度重新去細細體會,品味文學,我發(fā)現(xiàn)了文學的真實足以穿透時空,足以穿透心靈。宇文所安在《中國傳統(tǒng)詩歌與詩學:兆世之言》曾寫:“模仿、表現(xiàn)、甚至表達這類概念永遠不會改變文學的從屬地位,也就是說文學總是晚于又僅次于“原作”!眲③牡奈膶W觀擺脫了這種缺陷,因為劉勰把文學看作是宇宙呈現(xiàn)過程的必要階段,用劉勰的話講就是“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我是這樣理解的:文學既是物質和精神世界的紐帶,又是它們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而它們相應的也是文學的根源。我們不必穿洋過海,但是我們在文學的世界里卻可以身臨“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廬山瀑布,“當胸生成云,決眥入歸鳥”的泰山極頂,還有那“奔流到海不復回”的黃河九曲,“兩岸猿聲啼不住”的長江三峽,“秦時明月漢時關”的古樸塞北,“日出江花紅勝火”的秀麗江南……你可以在梅雨潭邊陶醉于朱自清描述的綠色,你也可以在西湖邊聆聽柳浪與黃鶯的對話;你可以“小橋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風瘦馬”;你可以手持長劍,獨立朔漠,感受“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壯,你也可以手握畫筆,船頭簪花寫韻,領略一下“斜風細雨不須歸”的閑適。從西域到東海,從朔北到江南,綺麗的風光為文學增添了一筆耀眼的亮色。當今世界,現(xiàn)代化進程理性的缺陷已經(jīng)昭然若揭,進程愈快,文學精神的生活方式就愈快消失。憂世的哲人,重新在文學與美學的人生態(tài)度中,尋找新的道德的人生境界。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文心雕龍》向我們重新闡述了這種生活,它用文字啟迪文字,用文字震撼靈魂。
【讀《文心雕龍》有感】相關文章:
讀《自信》有感04-07
讀《魯濱遜》有感04-06
讀《鯨》有感04-03
讀《冬天》有感04-01
讀贊美有感03-29
讀《愛》有感03-28
讀《金翅雀》有感03-27
讀中庸有感03-27
讀《狗》有感03-20
讀《囚歌》有感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