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脈的變化》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地表緩慢變化”單元是在上學期學習了“地表劇烈的變化”單元的基礎上,探究影響地表緩慢變化的諸多外力因素。由于引起地表變化的諸多因素對山脈的影響極其緩慢復雜,對只有短短幾十年生命歷程的人類生命個體來說,是無法觀察到其變化的全過程的。因此,本課將引領學生對引起山脈緩慢變化的諸多外力因素進行想象、分析、嘗試提出有根據(jù)的假設,通過相應的模擬試驗,逐步使學生感悟各種自然力量對地表的作用與影響,幫助學生認識到地表變化是各種力量作用的結果,是一個不斷進行、永不停息的復雜過程。同時激發(fā)學生探索地表變化奧秘的興趣,意識到保護地表的重要性。適時培養(yǎng)學生尊重客觀世界、欣賞自然美的科學精神和態(tài)度。
學情分析
在五年級上冊“地表劇烈的變化”單元的學習中,學生已經(jīng)利用多種方式,探究了由于地球內部物質、能量的不斷作用與平衡所導致的地球表面的板塊運動、造山運動以及地震、火山噴發(fā)等自然現(xiàn)象。已基本掌握了一些探究方法,對探究活動的基本過程也有了一些總體的認識。山村的學生對形態(tài)各異的山脈都會或多或少的、或直接或間接的有所了解。同時他們對“幼年山脈”是怎樣向“老年山脈”轉化的會非常感興趣。
設計理念
作為科學教師,在新課標的要求下,不是重在科學知識體系的傳授,而在于通過觀察、實驗等各種探究活動來完成教學任務。對學生要注重能力的培養(yǎng),情感的體驗。在學法上,要善于引導學生積極展開自行探究。新的課程標準更加強調要突出實驗教學,因此,本課始終都是讓學生在實驗觀察中發(fā)現(xiàn)問題,引導學生去猜想、設計實驗,驗證猜想,得出結論,激發(fā)了學生的自主探知和自我結構。在探知的過程中,啟迪出新的問題,帶著問題進一步完成探究獲得新的發(fā)現(xiàn)。
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目標:
能有根據(jù)的推測“老年山脈”初期的形態(tài)特點。
用模擬試驗的方法驗證巖石破碎的假設。
能通過分析模擬試驗的結果推測出使巖石破碎的各種因素。
2、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能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待地球表面巖石的變化。
3、科學知識目標:
能解釋“老年山脈”和“幼年山脈”的含義。
能用自己的話解釋造成地球表面的巖石不斷破碎的原因。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通過觀察、想象、假設,設計并完成模擬實驗,初步認識風化作用對地表改變的影響。
教學難點
設計模擬試驗驗證巖石破碎的假設。
教學方法
實驗探索法
設計思路
激趣導入——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方案——實踐操作——得出結論——拓展延伸——評價總結
教學材料
教師準備:不同山脈形態(tài)的圖片、山脈形成、風化作用視頻材料。
學生分組材料:玻璃、酒精燈、試答夾、氣球、燒杯、水、小石子、磚塊、酸溶液等。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談話:同學們喜歡美麗的山川嗎?那么就讓我們一起欣賞壯美綺麗的山脈風光。
2、多媒體出示:山脈風光,學生欣賞后說說感受。
3、師:這壯美綺麗的山脈風光,讓我們贊不絕口,那它原來就是這樣的嗎?
4、學生思考回答。
5、師:山脈是不斷變化的,你想知道它是怎樣變化的嗎?今天學習《山脈的變化》一課。(板題)
6、師:由于地球內部物質、能量不斷作用與平衡導致地殼板塊運動形成山脈,除了非常神奇的地球內部自然力量外,還有一些來自地球外部的自然力量對山脈進一步塑造,使山脈形態(tài)更加豐富多彩。我們就探究一下影響山脈形態(tài)變化的自然力量。
【多媒體再現(xiàn)自然美景,喚起學生對山脈已有的認識,激發(fā)學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用感性材料形象地展現(xiàn)兩種山脈的特點,便于學生觀察比較。】
二、猜想假設
1、師:山脈形成的.時間是各不相同的,大家看下面兩張不同的山脈照片,說說這些山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呢?
2、學生觀察、描述兩種山脈在外形上的特點。(有的險峻陡峭,有的起伏平緩。)
3、師:你們觀察得很仔細,(指向圖片)同學們猜一猜像這類起伏比較平緩的山脈大約形成于多少年以前?(學生猜測。)
【學生不一定能夠猜對,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激發(fā)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4、師:同學們,山脈占地球陸地的面積不足五分之一,像這類起伏比較平緩的山脈大約形成于3億年以前,我們稱它們?yōu)椤袄夏晟矫}”,而這一類陡峭、險峻的山脈大概形成于6000多萬年以前,我們稱它們?yōu)椤坝啄晟矫}”。
5、師:同學們想一想,起伏平緩的老年山脈在形成初期是什么樣子的?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學過的知識大膽猜一猜險峻陡峭的幼年山脈是受到了哪些自然因素的影響變成平緩的老年山脈的呢?請同學們大膽猜測,并說出你的理由、根據(jù)。
。ǘ嗝襟w出示設計提示:山脈主要是由巖石構成的,巖石破碎是造成山脈變化的主要原因,巖石破碎的過程是極其緩慢的。)
【學生在以往的科學課中已經(jīng)學習了熱脹冷縮原理、酸雨的危害……在生活當中見到過玻璃受熱不均勻破碎、植物根的生長使地面凸起……這些都有可能成為學生猜想的理由的依據(jù)。】
2.大膽猜想。
、賹W生認真思考,自己做出猜想。
、诮M內討論:先各自說一說自己的猜想,討論是否有切實、合理的依據(jù),從而去除一些不切實際的猜想,然后把本組的討論結果記錄下來,以便交流。
3.交流猜想。
、俑餍〗M交流猜想,并說一說猜想的依據(jù)。
(教師適時啟發(fā)學生盡可能多地列舉有可能影響到山脈形態(tài)變化的自然力量,并以“你是怎么想的?你為什么這樣想?”追問學生猜想的理由。)
②教師以板書整理學生的發(fā)言。
學生可能會想到的因素有:
a.溫度的影響。
b.水的作用。
c.生物的作用(如植物根的生長)。
d.其他物質的腐蝕作用(如酸)。
c.風的力量
【通過猜想讓學生明確影響山脈變化的各種自然力量使以下實驗方案的確定更有針對性。但學生的猜想是有限的,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猜想情況進行適當補充或提示,學生的猜想是一個發(fā)散與集中的過程。讓學生將自己的假設與其他同學交流,可以進一步補充和完善自己的假設。】
【《山脈的變化》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積的變化規(guī)律 》教學設計03-04
《荷花》的教學設計03-03
小鳥的教學設計04-09
《蠶絲》的教學設計04-03
《燈光》的教學設計06-12
趙州橋的教學設計04-23
變化的成語02-25
《背影》的教學設計范文04-09
《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04-07
《散步》的教學設計范文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