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緒言
實習的目的任務:考察肇慶地區(qū)的地質地貌概況,包括地質剖面,山前洪積扇,喀斯特地貌,溶洞;具體地點有北嶺,封開的大斑石、龍山風景區(qū)、千層峰,鼎湖山,七星巖
實習時間:20××.1.9-20××.1.12
實習區(qū)位置地理坐標:肇慶市,位于廣東省的中西部,地跨珠江的主干流--西北江流域。東北與清遠市毗鄰,西北與廣西接壤,南與云浮市相接,東南與佛山市、江門市相鄰。南北相距約173公里,東西相距約145公里。
地形:地勢由北部、東北部漸次向中部和東南部傾斜,具有山地、丘陵、平原、湖泊等多種地貌。市區(qū)背靠北嶺,面臨西江,上控蒼梧,下制南海。北部為北嶺山地和西江古河道形成的瀝湖,中部為河谷沖積平原,東西兩端重巒疊峰緊鎖江流,形成三榕峽、大鼎峽和羚羊峽。境內(nèi)孤丘臺地疏落散布,石山拔地而起,湖泊池塘星羅棋布,形成五湖、六崗、七峰、八洞的獨特自然景觀,成為馳名中外的七星巖風景區(qū)。
氣候狀況:肇慶地處北緯22-24度之間,北回歸線橫貫其中,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平均氣溫21.5℃,年平均降雨量1620毫米,常年溫暖,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常春。
交通情況:肇慶面向粵港澳,是粵港澳通往廣西、云南等地的重要交通樞紐,市區(qū)距廣州90多公里,距深圳200多公里,距澳門180公里,距香港水路140海里。
經(jīng)濟狀況:肇慶市各地、各部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fā)展觀統(tǒng)領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大局,扎實推進繁榮活力、文明法治、和諧安康肇慶建設,保持了經(jīng)濟社會快速、協(xié)調、健康的發(fā)展。全市各項主要經(jīng)濟指標快速增長,達到或超過預期目標。經(jīng)濟運行質量進一步提高,經(jīng)濟實力明顯增強,科技、教育、文化、衛(wèi)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yè)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穩(wěn)定提高。
實習收獲:通過這次為期四天的考察,我們真切的體會到地球內(nèi)力作用的神奇之處,可以開天辟地,當我們真正的看到地形剖面,溶洞,喀斯特地貌等,書本的知識不知不覺的在腦海里浮現(xiàn),而且印象深刻,令我們加深了對地質地貌學的了解,更深刻認識到了學習地質地貌學的意義,鞏固了學習成果,體會到“學以致用”的道理,并且學會了一定的考察地質地貌的方法要領和細節(jié),充分認識到地質地貌考察的必要性和艱苦性,激發(fā)了我們自己考察家鄉(xiāng)和各地的典型地質地貌的興趣,這些將對我們?nèi)蘸蟮膶W習乃至工作起到積極的作用。
第二章:實習區(qū)地質情況
肇慶地區(qū)的地質發(fā)展歷史,是與廣東省的地質史無法分割的。按照廣東省地質史看,肇慶地區(qū)在地質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經(jīng)歷了在古生代地槽、晚古生代地臺和中新生代地洼的大地構造發(fā)展階段,形成褶皺基底、沉積蓋層和上迭盆地三個基本構造層。本區(qū)地質史上發(fā)生的主要運動有郁南運動、加里東運動、東吳運動、印支運動以及燕山運動。
一.地層
1.震旦紀-晚志留世,早古生代地槽發(fā)展階段
奧陶紀發(fā)生郁南運動,褶皺-擠壓-不整合面
志留紀-加里東運動-抬升為陸地
早古生代-加里東運動-抬升為地臺
2.泥盆紀-中三疊世,晚古生代準地臺發(fā)展階段
泥盆紀-山地丘陵
沉積物從西到東,顆粒由粗變細,由厚變薄
石炭紀-淺海環(huán)境
3.晚三疊紀-近代,大陸邊緣活動帶階段
中生代里的三疊紀,大陸邊緣淺
三疊紀,印支運動-整個廣東抬升-陸地
地貌特點:北面為山,往前為丘陵,再到平原
二.具體景點的介紹:
北嶺:北嶺山,位于青島市四方區(qū)北部,主峰海拔 116.33米,大小共 12個山頭。北嶺山是嶗山西延之余脈,整個地形起伏較大。山上廣植黑松、刺槐和楓樹,已被開辟為區(qū)域性公園。
大斑石:位于廣東省封開縣城去48公里處的杏花鎮(zhèn)斑石村。大斑石像一座石山,巍然屹立。它是一個半球狀花崗巖體,高191.3米,長1350米,寬695米,周長4100米,占地1101畝,遠遠看去就像一座挺拔的山巒。這不僅是中國,也是亞洲第一大石。被譽為“天下第一石”。遠眺斑石,紋理從上而下,宛如瀑布從石頂轟鳴直下,壯煞游人。尤其是雨過天晴后,斑石身生五彩,斑斕繽紛,氣度非凡。
龍山風景區(qū):龍山風景區(qū)位于肇慶封開縣,占地面積129.3公頃。景區(qū)以石灰?guī)r溶巖景觀為主,集中了石灰?guī)r、沙頁巖、花崗巖三種地質地貌,構成了各具特色的巨石、奇峰、幽洞、秀水、林海等自然景觀。較著名的有雙龍洞、白石巖和龍泉洞。鬼斧神工的石灰石溶巖神奇景觀,讓封開也有了桂林般的美景。素有“廣東小桂林”美稱的龍山風景區(qū),用千姿百態(tài)的溶洞景觀,讓游人擁有如回歸大自然那種清新和置身于仙境的感覺。
千層峰:踏入千層峰景區(qū),會看到一座座山峰傍河屹立,峰高二百多米,是由一疊一疊的沉積沙頁巖所構成,層層疊疊,別具一格,故稱千層峰。千層峰在地質地貌學上稱為沙巖峰林地貌,與湖南湘西張家界的地貌是一樣的,形成于距今三億八千萬年前的泥盤紀,還是我國最古老的造山運動--加里東造山運動所造成的山峰,是廣東兩個加里東造山運動的標準地之一,對地質地貌研究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
鼎湖山:鼎湖山是嶺南四大名山之首,距肇慶城區(qū)東北18公里,位于北緯23°10,東經(jīng)112°31。因地球上北回歸線穿過的地方大都是沙漠或干草原,所以鼎湖山又被中外學者譽為“北回歸線上的綠寶石”,與丹霞山、羅浮山、西樵山合稱為廣東省四大名山。
七星巖:有河,景在城中不見城,美如人間仙景。七星巖以喀斯特溶巖地貌的巖峰、湖泊景觀為主要特色,七座排列肇慶七星巖景區(qū)由五湖、六崗、七巖、八洞組成,面積8.23平方公里,湖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如北斗七星的石灰?guī)r巖峰巧布在面積達6.3平方公里的湖面上,20余公里長的湖堤把湖面分割成五大湖,風光旖旎。被譽為"人間仙境"、"嶺南第一奇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七星巖摩崖石刻是南中國保存得最多最集中的摩崖石刻群。
三.肇慶市構造:
1.褶皺構造:肇慶地區(qū)的褶皺是在構造運動中巖層受力彎曲變形所形成的,幾乎整個肇慶地區(qū)都處于這一大型褶皺構造之上。北嶺、攔河山是桂頭群為主的背斜山,中部平原是石炭紀灰?guī)r為主的復式向斜谷。
肇慶平原的沉積主要來自西江對凸岸的沉積,大約距今三至四億年前,在肇慶地區(qū)首先沉積了砂巖和頁巖,后來又沉積了一層厚達百多米深的石灰?guī)r。由于地殼運動的影響,形成向上彎曲突起的構造,即“背斜構造”,原來水平排列的底層變成了向側斜傾的地層,兩側巖層傾向相反,分別形成南北兩翼。
廣東肇慶七星巖是逆構造地形的典型例子。七星巖由大約呈東西和北西向的兩列石山組成,它們散落在一片湖光碧水中,宛如天上的北斗七星。石山雖大小不同、形態(tài)各異,但都由壺天群白云質灰?guī)r組成,實際上是向西傾伏的背斜的兩翼地層。背斜核部為下石炭統(tǒng)測水組砂頁巖,巖性相對軟弱,形成和緩地平的土丘。七星巖的形成過程可由圖表示:
注:⑴原始構造示意,七星巖背斜向西傾沒;⑵七星巖背斜被流水破壞后,土山出露和石山開始形成;⑶七星巖背斜現(xiàn)在的情況,石山孤立在湖中,土山殘條狀分布在兩列石山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