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通用11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tǒng)設計并實現(xiàn)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yōu)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fā)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那么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詩歌的韻腳與節(jié)奏,《李憑箜篌引》標準教案。了解作者生平及創(chuàng)作情況。
2.掌握重點字詞,會翻譯全詩,理解詩意。
3.鑒賞評價浪漫主義藝術特色。
4.背誦全詩。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誦讀把握詩歌的韻腳與節(jié)奏。
2.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深入鑒賞詞語及意象。
3.通過分析意象鑒賞詩歌的浪漫主義藝術手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充分感受詩歌創(chuàng)造的想象瑰麗的審美境界,提高審美感受能力。
2.了解李賀的人生經歷,理解其情感和人生態(tài)度。
重點難點
【重點】
1.掌握重點字詞,會翻譯全詩,理解詩意。
2.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深入鑒賞詞語及意象。
3.背誦全詩。
【難點】
1.通過分析意象鑒賞詩歌的浪漫主義藝術手法。
2.通過了解作者身世理解其情感和人生態(tài)度。
課時安排:1課時
導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走近文本
1.導語設計
在唐代的詩人中,李賀是一個奇才,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搜奇獵艷,想象豐富,用新奇詭異的語言,描繪出許多令人驚嘆的神秘而又幽美的藝術境界,有人甚至稱他為"鬼才"。他雖然只活了27歲,可是卻留下了許構思奇特、風格獨具的詩歌作品,令后世的讀者贊嘆不已。毛澤東就曾經極力向陳毅推薦說:"李賀詩很值得一讀。"李賀的詩為什么贏得那么多的稱贊呢?今天,咱們就共同學習其中的一首---《李憑箜篌引》,看看是否象評價的那樣。
2.資料積累
(1)走近作者
李賀(790-816),字長吉,中唐著名詩人。河南福昌人,唐宗室后裔。18歲到東都洛陽,以《雁門太守行》拜見韓愈,備受贊賞,遂聲名遠揚。21歲參加河南府試,被薦舉進士,但因父諱而無法應試進舉。李賀被迫放棄了考進士的權利,斷絕了仁途之路,以后他一直陷于抑郁痛苦之中。后經人推薦,到長安任從九品的太常寺奉禮郎小官,地位卑微,李賀不堪屈辱,任期未滿就告病辭官。年僅27歲,就病卒家中。其作品集為《李長吉歌詩》。他的詩歌在唐詩中別出一格,嚴羽《滄浪詩話》稱為"李長吉體",后來被人稱為"長吉體"。詩中于世事滄桑、生死榮枯,感觸尤多。善于熔鑄詞采,馳騁想像,運用神話傳說,創(chuàng)造出新奇瑰麗的詩境,在詩史上獨樹一幟,后人稱其為鬼才,有"詩鬼"之稱。李賀詩篇里也有積極進取,心雄志決的一面,"少年心事當拿云"(《致酒行》),"二十男兒那刺促"(《浩歌》)?"男兒屈窮心不窮"(《野歌》),"丈夫快意方為歡"(《相勸酒》)等句子廣為傳誦。
(2)追溯背景
此詩大約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813),當時,李賀在京城長安,任奉禮郎。李憑是梨園弟子,是著名的宮廷樂師,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身價之高,似乎遠遠超過盛唐時期的著名歌手李龜年。他的精湛技藝,受到詩人們的熱情贊賞。李賀此篇想象豐富,設色瑰麗,藝術感染力很強。清人方扶南把它與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相提并論,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見方扶南《李長吉詩集批注》卷一)。李賀的這首歌形體的詩作想象瑰麗,境界奇幻,農墨重彩,尤為出色。
(3)文體知識
歌、行、引
古代詩歌體裁,三者沒有嚴格區(qū)別,其特點是格式節(jié)奏上沒有嚴格要求,也不講究平仄,字數(shù)五七言為主,可參差不齊,可變韻。亦稱古詩、古風。"行""引"都是歌行體的一種,這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代表性的常見作品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琵琶行》《李憑箜篌引》等。
3.字詞積累
正字音、
箜篌kōnghóu頹廢tuí露水lù芙蓉fūróng女媧wā
神嫗yù倚住yī后裔yì沒落mò露相l(xiāng)òuxiàng
辨字形
啼:啼哭碎:粉碎虞:爾虞我詐倚:倚靠
剔:挑剔淬:淬火逾:逾越佚:佚失
悌:孝悌猝:猝然隅:城隅繹:演繹
締:取締瘁:心力交瘁馭:駕馭肄:肄業(yè)
諦:諦聽粹:精粹嫗:神嫗怡:怡然
附詩句翻譯參考:
吳絲蜀桐制作的精美箜篌,在秋高氣爽之時彈奏。
樂聲飄蕩,被箜篌的美妙之音吸引,空山里的浮云頹然凝滯,不再飄游。
湘夫人對竹揮淚,素女也牽動滿腔憂愁。
這高妙迷人的樂聲從哪兒傳出?原來是李憑在國都長安把箜篌彈奏。
像昆侖美玉擊碎,清脆悅耳,像鳳凰鳴叫,展開那嘹亮和緩的歌喉。
像蓮葉上灑滿露珠,如訴如泣,象芬芳的蘭花迎風開放,笑語輕柔。
整個長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籠罩著幽雅清冷的寒光;
二十三根弦絲高彈輕撥,也驚動了高高在上的。
高亢的樂聲直沖云霄,把女媧煉石補天的地方震動。
補天的五色石被樂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蒙蒙,教案《《李憑箜篌引》標準教案》。
人們仿佛進入仙境,夢見李憑把技藝傳向善彈的神嫗;
仙境中衰老的魚和瘦弱的龍聽到樂曲都追風逐浪,在波濤中翩翩起舞。
月宮中吳剛也忘記了砍樹,不知困倦,倚在桂花樹上凝神傾聽。
桂樹下的兔子也佇立出神,不顧露水斜飛滴落,渾身露珠兒晶瑩。
二、閱讀文本整體感知
1.誦讀文本初步感知
【問題投放】
(1)初讀詩歌,劃出節(jié)奏,找出韻腳。
(2)結合課后注釋,掌握重點字詞,初步理解每一句詩的意思。
(3)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內容?請用一句話概括。
【學生活動】
(1)全體朗讀詩句,劃節(jié)奏,找韻腳。
(2)看課后注釋,標注重點字詞,試著翻譯詩句的意思,小組內交流后,將難點交給老師。
(3)概括內容,小組商討,展示成果。
【教師點撥】
(1)要腦、口、手并用,邊讀、邊想、邊解決問題。
(2)對于重點字詞,要先標出,然后加強記憶。根據(jù)字詞意思翻譯句子意思,根據(jù)句子意思概括整首詩的內容。
【整合答案】
(1)韻腳(四次換韻)
秋流愁篌/叫笑/光皇/處雨嫗舞樹兔
詩歌節(jié)奏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2)重點字詞:
、購垼貉葑
、谥袊杭磭,國度長安之中。
、鄱海阂。
、苈赌_:露珠下滴的形象說法。
(詩句翻譯見上文)
(3)寫李憑彈奏箜篌的音樂效果及其給人帶來的美妙感受。
2.理清結構概括中心
【問題投放】
(1)繼續(xù)朗誦詩歌,根據(jù)內容將其劃分為三個層次,并總結層意。
(2)這首詩描繪了哪些意象?給你以什么樣的感受?
(3)詩人運用哪些詞語來渲染音樂效果?你覺得音樂的情調怎樣?
【學生活動】
(1)誦讀全文-→依照句意分出層次→分組討論-→交流結果-→找一人作代表展示合作成果。
(2)學生速讀,劃出意象和詞語,認真體會,組內交流,展示成果。
【教師點撥】
(1)先弄懂每一句話的意思,然后分層。
(2)把找出的意象和詞語分別羅列在一起,看看能給人什么樣的感覺。
【整合答案】
(1)第一層,前四句。交代彈奏箜篌的人物、時間、地點,以及音樂效果。
第二層,中間四句,寫樂曲發(fā)展的第二個段落,直接描寫音樂的音色、表情和空間效果。
第三層,最后六句,寫神話里的人物對美妙樂曲的如癡如醉的反應,音樂把人帶到夢幻、神奇的天地。
(2)描繪的意象有:
空山凝云江娥素女昆山玉鳳凰芙蓉香蘭十二門紫皇五色石
秋雨神山神嫗老魚瘦蛟吳質桂樹寒兔
給人的感覺:
意象眾多,駁雜,有虛有實,奇幻,瑰麗,炫目多彩。
(3)運用的詞語有
啼愁碎泣笑冷破驚濕寒
具有消極情緒,充滿寒意,其情調是悲傷清冷的。
三、咀嚼鑒賞領悟方法
【問題投放】
這是一首描述音樂感受的詩歌,仔細吟詠誦讀詩歌,根據(jù)韻腳的變化,說說本詩應該怎樣誦讀,才能體會在紛繁的意象中蘊含的音樂的情感基調和音樂表情的起伏變化。
【學生活動】
吟誦詩歌,用心體會,組內交流探討,展示成果。
【教師點撥】
注意抑揚頓挫和高低起伏以及由詞表現(xiàn)的情緒變化。
【整合答案】
音樂的樂段就是情緒發(fā)展的脈絡,這種情緒發(fā)展的階段非常鮮明的體現(xiàn)在詩歌韻腳的'變換上。也就是說,詩歌的四次換韻,明顯地表現(xiàn)了情緒的發(fā)展階段,即詩歌的前四句為第一個意群,五六句為第二個意群,七八句為第三個意群,最后六句為第四個意群。
第一個意群表現(xiàn)音樂的悲哀情緒由強到弱,由突然爆發(fā)到舒緩低回。第一句語勢要平起平收,中速,神清氣爽。第二句是這個意群中的情緒高潮,要讀出突然之間被優(yōu)美的樂音所震懾的感覺,"空山凝云"語勢稍快,音量高亢,"頹不流"語速稍慢,表現(xiàn)沉醉之感。第三句情緒幽怨,語調低沉。第四句語速漸慢,稍作停頓,表示"第一樂章"的結束。第二個意群五六句表現(xiàn)音樂表情由悲愴到歡快,第五句情緒高昂,是情緒高潮,"昆山玉碎"要讀出氣勢,聲調高昂悲愴,要有劈空而來的爆發(fā)力,"鳳凰叫"要如泣如訴。"芙蓉泣露"要緊隨上句讀出,憂郁婉轉,之后稍作停頓,"香蘭笑"要適當體現(xiàn)歡快的感覺。"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兩句表現(xiàn)清冷凄寒之氣直上霄漢,要一氣呵成,語速漸快。第四個意群表現(xiàn)樂曲在凄寒的情緒中結束,并在余韻中展開聯(lián)想。"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是整首詩的情緒高潮,前句要緊承"二十三絲"句,語勢扶搖直上,"石破天驚"要重讀。最后四句表現(xiàn)想象的境界要讀出夢幻和癡迷的感覺,"夢入"句要讀得舒緩,語音延長,"老魚"要比前句稍高,中速,"吳質"句語勢稍快,"露腳"句語速稍慢,最后三個字語音延長,,“兔”字重讀。
四、挖掘內涵提升人格
【問題投放】
鑒賞“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兩句詩的意象,說說給自己帶來哪些美感。
【學生活動】
吟詠誦讀,鑒賞形象,組內交流,展示成果。
【教師點撥】
找出意象,分析意象,要運用聯(lián)想與想象的方法。
【整合答案】
這是通過寫形象來寫音樂。
四個意象: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昆山玉碎”形容樂聲,寫樂音之強,表現(xiàn)樂聲極其昂揚,具有很強的爆發(fā)力和壓倒一切的氣勢。
“鳳凰叫”也形容樂聲,寫樂音之弱,表現(xiàn)樂聲柔和深沉空靈哀婉。
這一樂章以山崩地坼的氣勢開端,然后轉為如怨如訴的溫婉,在溫婉中綿延了憂傷的情緒。
“芙蓉泣露香蘭笑”描寫樂聲從悲戚轉為歡快!败饺仄丁彼瓶奁穆曇裟憳仿暤钠鄳K,又以露水滴落在殘荷上滾動、滑落的視覺感受比喻樂聲的悲切,似乎比“鳳凰叫”還要緩和!跋闾m笑”寫音樂表情的變化,運用通感將視覺附諸聽覺的屬性,描繪出樂音的流麗爽朗,它還能給人以“笑靨如花”的視覺感受,描繪出樂音的流暢鮮明。
這兩句想象豐富,意象鮮明,前一句以比喻寫聲,后一句以視覺寫聲,給人以強烈的感官刺激,可以說是有聲有色有形,是種立體的美感。
。▽W生自由發(fā)表意見,言之成理即可)
五、探討寫法寫作指津
【問題投放】
背誦這首詩,說說詩中是怎樣表現(xiàn)“箜篌”演奏出來的優(yōu)美音樂的,請舉例說明。
【學生活動】
(1)學生運用試背、默背、互相提示、齊背等不同的方式加強背誦。
。2)誦讀詩歌,理解詩句,找出手法,分析技巧,討論質疑,展示成果。
【教師點撥】
。1)背誦提示:此詩為樂府歌形體,音韻流轉自然,應注意詩句之間的起承轉合。還要把握這首詩的四次換韻,注意韻腳和節(jié)奏,背誦效果會更好。
。2)根據(jù)詩句的意思分析所用手法,要調動以往的知識積累。
【整合答案】
要點提示:
(1)主要運用側面烘托的手法通過描述音樂效果來襯托音樂本身。象這些詩句,“空山凝云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2)運用化無形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張手法。如:“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石破天驚逗秋雨”等詩句。
。3)運用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馳騁自由的想象力,通過瑰麗的神話世界來表現(xiàn)音樂的世界。如聯(lián)想到“江娥/素女/昆山鳳凰/紫皇/女媧煉石/夢入神山/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等。
六、課內小結強化重點
學習本詩,要在充分誦讀的基礎上,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認真領會意象的意義。要重點學習詩歌的藝術手法,掌握側面烘托、夸張、摹音、神話等手法的運用。還要認真體味意象所形成的境界,提高自己的審美鑒賞能力。最最重要的是一定要熟練背誦全詩,在背誦的基礎上慢慢加深理解。
《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 2
一、教學目標:
1、學生誦讀詩歌,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感受詩歌怪異的意象之美。
2、揣摩詩歌,通過比較鑒賞詩歌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
3、介紹詩人李賀及時代背景,進一步體會詩歌的風格特色。
二、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深入閱讀文本,體悟本詩意象的豐富。(重點)
2、揣摩詩歌的語言,比較描寫音樂的同類詩歌,鑒賞李賀詩歌的獨特的藝術手法。(難點)
三、教學方法:
點撥法
四、教學時數(shù):
一教時
五、教學設想:
李賀的詩獨具一格,浪漫而又凄冷詭譎,既不同于李白的清雄奔放,又不同于李商隱的纏綿朦朧,李賀的一生短暫而又才華橫溢,懷才不遇的哀怨和永不言棄的執(zhí)著構成了他的詩外冷內熱的矛盾和怪異,在失望中仍有一絲追求和期盼,所以冷而艷,凄而不絕,驅趕自然風物,神仙鬼怪,變化多端,豐盈美麗,但讓涉世不深,讀詩不多的中學生來讀本詩,他們難以理解本詩的妙處;但這篇詩歌又是選修教材的內容,學生有了必修教材的基礎奠基,可適當拔高,為此我們由字詞入手,從想象探奧,運用比較的方法,選擇蘇軾、白居易等寫音樂的詩文,區(qū)別和整理李賀此篇的意象的獨特的美,手法的怪異新穎之處,進一步通過李賀的生平、時代的交代和其它的詩歌的介紹,體悟詩歌的情感美。
六、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边@是什么人得到如此的`禮遇,如此高規(guī)格的接待?他既不是外國首腦,也不是巨商富賈,他只不過是一位藝術家,演奏家。他是誰?他是哪國人?——他就是唐朝的李憑。
李憑是梨園子弟,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身價之高,似乎遠遠超過盛唐時期的著名歌手李龜年,他的精湛技藝,受到了當時的人們甚至皇帝的歡迎,李賀一次聽了他的演奏后也深深被他打動,寫下了一首贊美詩獻給他,名字叫《李憑箜篌引》(板書)
【PPT1展示“箜篌”的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這一樂器】
2、讓學生初步感知詩歌的內容,包括節(jié)奏、音韻。
、俦痴b(朗讀)這首詩,教師在學生感悟的基礎上點撥此詩的形式:歌行體、七言古詩;用韻(句句用韻,四次換韻),節(jié)奏較快。
、谠娨饨庹f,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解說這首詩的詩意。教師點撥這首詩的情感基調:
a、詩歌的情感基調等同于音樂的情感基調。
b、主色調時凄愴激昂,但其間也有哀婉柔和的情緒,甚至還有稍縱即逝的歡快情緒。
3、學生提問,教師釋疑。
學生課前預習本詩,遇到不懂的地方,請小組長事先統(tǒng)計,然后請各組代表展示問題,教師隨機點撥,也可以請學生回答解決,對于普遍的教學重難點,可以留待下一環(huán)節(jié)解決。 4、比較閱讀:
①先由學生回憶學過的描寫音樂的課文,如蘇軾的《赤壁賦》的片段,體會音樂描寫的方法。
【PPT2顯示蘇軾的《赤壁賦》片段)(方法:比喻、直接描寫+間接描寫)
、诔鍪疽魳访鑼憣Ρ缺,讓學生完成填空。
【PPT3出示音樂描寫的對比表格】
、鄢鍪疽庀蟪尸F(xiàn)方式對比表。
【PPT4意象的不同呈現(xiàn)方式】
皆摹寫聲音至文,然韓足以驚人,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信然也。
清人方扶南:“李賀《李憑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韓愈《聽穎師彈琴》
5、教師設計主問題:這首詩美在何處?(學生討論解答,教師啟發(fā),教師小結)
a、意象美——非人間
b、藝術美——想象奇特和用字奇特
【PPT5展示李賀的《秋來》、PPT6展示李賀的《羅浮山人與葛篇》和PPT7展示《李憑箜篌引》部分詩句】
c、情感美——矛盾
。ń處熗ㄟ^相關材料點撥探究詩人的情感)
一個苦悶的詩人
李賀字長吉,唐宗室鄭王之后,他的父親李晉肅在邊疆當過一名小官,還曾做過陜縣令,可見他既是“皇家子弟”又是“官宦后代”,但因家諱科考無名,是皇族卻淪落下僚,貧病交加,懷才不遇,對現(xiàn)實社會心如死灰,對失意人生滿
懷悲慨,故刻意創(chuàng)作,志在業(yè)詩傳后。 【展示PPT8】
【展示PPT9《致酒行》和《南園》(第五)】
《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 3
課前預習:
1.讀熟詩歌。
2.收集相關的文學常識。
相關課程標準:
“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薄皩φn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賞析詩的內容和藝術特色。
3.比較《琵琶行》《李憑箜篌引》的不同手法。
評價任務:
1.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受詩歌之美。
2.用散文化的語言,描繪詩歌塑造的意境,讀懂詩意。
3.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分析詩歌的寫法。
4、通過比較閱讀,了解《李憑箜篌引》《琵琶行》在寫法上的不同。
5、用學過的手法表現(xiàn)樂曲《賽馬》,鞏固提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清朝方扶南有過這樣一段評價:“白香山‘江上琵琶’,韓退之《穎師琴》,李長吉《李憑箜篌引》,皆摹寫聲音之至文。韓足以驚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卑拙右椎摹杜眯小肺覀円呀涱I略過,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看看這篇文章是怎樣“泣鬼”的。
二、自主學習
1、收集關于作者的資料。
李賀,唐代詩人,字長吉,家境沒落,青少年時,才華出眾,名動京師,父名晉肅,因避父諱(晉、進同音),終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體弱多病,只做過3年奉禮郎,卒時僅27歲。
其作品繼承前代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精神,以豐富的想象力和新穎詭異的語言,表現(xiàn)出新奇瑰麗的意境。故后人稱其為“詩鬼”。
2、了解作者李憑。
李憑:梨園弟子,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他的精湛技藝,受到詩人們的熱情贊賞。
3、認識 “行”這種文體。
引:一種古代詩歌體裁,篇幅較長音節(jié)、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雜言。
4、了解箜篌這種樂器
“箜篌”,古代的一種撥弦樂器,有豎箜篌、臥箜篌等多種樣式。它一般有23根弦。
三、讀一讀,賞箜篌曲之美。
1、提生朗讀,了解預習情況。糾錯。
2、聆聽錄音,感受朗讀的魅力,學一學。
3、自由朗讀,體會詩歌朗讀的樂趣。
4、風采展示,比一比,誰的朗讀最精彩:各小組推選一名學生參賽。
四、交流研討。
。ㄒ唬、說一說,感意境之美。
1、要求:選取你喜歡的詩句,用散文化的語言,描繪詩歌塑造的意境。
。ū绢}設計意圖:李賀的'詩是很難懂的,通過這種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詩意。)
明確:
例如:我喜歡“芙蓉泣露香蘭笑”
這句詩的意境是: 那曲盡妙處的箜篌聲,其凄婉動人,猶如一朵朵不勝寒風而嗚咽悲訴的荷花,那晶瑩的露珠,不正是它的聲聲淚滴嗎?忽而,樂曲又彷佛想起了一陣陣歡愉的笑聲,這大概是秋之驕子——那高雅不凡的幽蘭吧?你看,它笑得那么欣悅,那么美好,笑得張開了蓓蕾,笑得清香四溢!猶如嫣然含笑的少女。
2、學生各抒己見后,總結:
一曲箜篌曲,時而像芙蓉泣露,時而如香蘭歡笑;一曲箜篌曲可以使空山凝云,可以使江娥、素女悲愁,可以溫暖人間百姓,可以感動天上紫皇;一曲箜篌曲,陶醉了女媧,陶醉了神嫗,陶醉了老魚,陶醉了瘦蛟,陶醉了吳剛,陶醉了玉兔。一曲箜篌曲穿越千載,至今依然彈奏在我們的心上。那么,作者是如何做到“驚天地泣鬼神”的呢?
(二)、議一議,明手法之妙。
詩人是用什么手法來表現(xiàn)箜篌曲之美的?
明確:a.側面烘托,通過描摹音樂效果來襯托音樂本身。
b.運用化無形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張手法。
c.運用浪漫主義的手法,用自由的想象和瑰麗的神話世界來表現(xiàn)音樂世界的美妙。
(三)、比一比,解同中之異。
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都是“摹寫聲音之至文”,這兩首詩描寫音樂的手法有何不同?
明確:
白居易的《琵琶行》主要通過比喻描摹音色的強弱緩急,是直接描寫,只有“此時無聲勝有聲”“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為側面烘托!独顟{箜篌引》主要描寫音樂產生的藝術效果,對音樂本身著墨不多,只有“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兩句正面寫音樂,其余全為側面烘托手法。
五、學一學,寫樂曲之美。
聽笛子獨奏《賽馬》,請大家試著用學過的手法把這段樂曲表現(xiàn)出來。
六、各抒己見,盤點收獲。
七、布置作業(yè):
1、默寫詩句。
2、把課上描摹聲音的語段整理成篇。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1、本節(jié)課緊扣目標設計,“讀熟詩句—理解詩意—分析寫法—比較閱讀” 各環(huán)節(jié)循序漸進,完成比較順利 。其中“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學生聽到《賽馬》全都活躍起來,寫作手法的運用恰到好處,這讓我很驚喜。
2、不足: 因為時間關系,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有些少了。
《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 4
學習目標
1、反復誦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誦讀,賞析詩的內容和側面烘托的寫作手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有身臨其境地聽過一場音樂演奏會嗎?今天,我們跟隨李賀夢回唐朝聆聽一場演奏會。這是怎樣的一場演奏會呢,演奏者又是誰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李賀的《李憑箜篌引》來尋找答案。
二、演奏前——準字音,找信息
1、齊讀全詩,讀準字音
2、速讀全詩,找出這場演奏會的演奏者、演奏的樂器、演奏的時間、演奏的地點。
演奏者:李憑樂器:箜篌時間:高秋地點:中國(國都長安)
三、演奏中——文本賞析
1、結合注釋自讀全詩,找出詩中直接描寫李憑音樂的句子,并說說寫出了音樂什么特點?
昆山玉碎鳳凰叫——清脆和緩
芙蓉泣露香蘭笑——慘淡清麗
朗讀指導:昆山玉碎——讀出氣勢、語調高昂、語速較快、重讀“碎”;
鳳凰叫——聲調輕柔,語速較慢;
芙蓉泣露——語調低沉,語速較慢;香蘭笑——讀出歡快的感覺,重讀“笑”
2、參加這場演奏會的除了詩人,還有哪些聽眾?
浮云江娥素女紫皇五色石神嫗老魚瘦蛟吳質玉兔
3、這些聽眾聽李憑演奏時有何反應?(可選取你喜歡的一兩個聽眾來討論)天空浮云——停步聆聽
江娥素女——愁啼哀思
至上紫皇——扣動心弦
補天女媧——聽得入迷驚天地,泣鬼神
山中神嫗——折服請教
老魚瘦蛟——跳躍起舞
伐樹吳剛——通宵不眠
月宮玉兔——如醉如癡
朗讀指導:
天空浮云——停步聆聽
朗讀指導:空山凝云—語速稍快,聲調高昂;頹不流——語速稍慢,讀出沉醉感江娥素女——愁啼哀思
朗讀指導:語速稍慢,語調低沉
補天彩石——石破天震
朗讀指導:重讀“破、驚”,讀出山崩地裂之感
老魚瘦蛟——跳躍起舞李憑箜篌引教案設計
朗讀指導:語速稍快,重讀“跳、舞”
四、演奏后——明手法
李憑的箜篌演奏的確具有“驚天地,泣鬼神”的藝術魔力,那么作者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來描摹音樂的呢?
側面烘托:即通過對周圍人物或環(huán)境的描寫來表現(xiàn)主要對象.
五、小結:詩人李賀通過寫聽眾們的反應,烘托了李憑箜篌樂曲“驚天地,泣鬼神”的藝術魅力及其彈奏技藝的高超。
六、課堂檢測
1、對《李憑箜篌引》內容及手法理解錯誤的一項是(D)
A、主要運用側面烘托手法,通過描摹音樂效果來烘托音樂本身,贊美了李憑的精湛技藝。
B、詩歌意象駁雜,詩人又通過“啼、愁、泣、冷、寒”等表消極的詞匯來渲染悲傷清冷的氣氛。
C、詩歌想象奇特,形象鮮明,色彩瑰麗,藝術感染力很強,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D、詩歌主要采用比喻的手法正面描寫箜篌的聲音,突出了音樂強烈動人心魄的'藝術力量。李憑箜篌引教案設計
2、閱讀下文,思考該文段運用了什么手法來寫羅敷的美貌?并加以分析。
陌上桑(漢樂府)
行者見羅敷,下?lián)埙陧殹?/p>
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
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手法:側面描寫
分析:通過描寫行者、少年、耕者、鋤者見到羅敷時驚嘆、贊賞、癡迷等反應來突出羅敷的美貌。
七、探究:課后作業(yè)
在這首詩中,詩人李賀僅僅是想贊美李憑箜篌演奏的不同凡響和演奏技藝的高超?有人說在“驚天地,泣鬼神”的音樂背后隱藏著詩人坎坷的人生遭際。談談你的看法?
《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 5
教學目的: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賞析詩的內容和藝術特色。
2、比較閱讀《琵琶行》《李憑箜篌引》。
教學重點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賞析詩的內容和藝術特色。
2、比較閱讀《琵琶行》《李憑箜篌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對優(yōu)美音樂的描寫與贊嘆——
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聲震林木,響遏行云。
瓠巴鼓瑟,而鳥舞魚躍。
座上美人心盡死,尊前旅客淚難收。
《明湖居聽書》(劉鶚):
1、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
2、唱了十數(shù)句之后,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
3、那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后,陡然一落,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盤旋穿插。
播放韓紅《青藏高原》,請同學試著把聽這首歌曲的感受說出來。
二、作者簡介
李賀,字長吉,是中唐的獨樹一幟的詩人。
他是唐宗室鄭王后裔,到李賀時家道已經徹底沒落了,父親李晉肅只不過是邊疆上的一個小縣令。李賀被誹謗諱父名而不得參加科舉考試,后只做過一個九品的奉禮郎,不久辭官歸故里而卒,年僅27歲。
李賀年少時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懷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艷詭譎的詩風,故被稱為“詩鬼”。其作品繼承前代積極浪漫主義傳統(tǒng),馳騁想像,運用傳說,熔鑄詞彩,創(chuàng)造出—種新奇瑰麗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李憑箜篌引》是李賀的代表作,大約作于811-813年,當時李賀在長安任奉禮郎。
三、解題
歷來寫樂曲的詩,大都利用人類五官通感的生理機能,致力于把比較難于捕捉的聲音轉化為比較容易感受的視覺形象。
箜篌演奏技藝到唐代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李憑是梨園弟子,也是著名的宮廷樂師,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疤熳右蝗找换匾,王侯將相立馬迎”,身價之高,似乎遠遠超過盛唐時期的著名歌手李龜年。他的精湛技藝,受到詩人們的熱情贊賞。唐代有很多詩人都描寫過李憑的演奏。
李賀此篇想象豐富、瑰麗,境界奇幻,濃墨重彩,藝術感染力很強。清人方扶南把它與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相提并論,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見方扶南《李長吉詩集批注》卷一)。
四、朗讀(略)
五、作品閱讀賞析
全詩可以分為三個段落。
第一段: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起句開門見山,“吳絲蜀桐”寫箜篌構造精良,借以襯托演奏者技藝的高超,寫物亦即寫人,收到一箭雙雕的功效。“高秋”一語,除了表明時間是九月深秋,還含有“秋高氣爽”的意思(寫出了演奏環(huán)境),與“深秋”、“暮秋”之類相比,更富含蘊!皬垺弊植粌H僅是演奏的抽象動作,而且很容易引起這樣的聯(lián)想:音樂的情韻高遠飽滿,直上云天。
二、三兩句寫樂聲。詩人故意避開無形無色、難以捉摸的主體(箜篌聲),從客體(“空山凝云”之類)落筆,以實寫虛,亦真亦幻,極富表現(xiàn)力。
優(yōu)美悅耳的弦歌聲一經傳出,空曠山野上的浮云便頹然為之凝滯,仿佛在俯首諦聽;善于鼓瑟的湘娥與素女,也被這樂聲觸動了愁懷,潸然淚下。
“頹”字恰恰和“張”字構成了一種對比,前者飽滿,后者無力,“頹”字形象地描繪出流云被音樂擊中那一剎那的情態(tài)。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寫成具有人的聽覺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銅仙人辭漢歌》)更進一層。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補充,極力烘托箜篌聲神奇美妙,具有“驚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憑中國彈箜篌”,用“賦”筆點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點。前四句,詩人故意突破按順序交待人物、時間、地點的一般寫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寫琴,寫聲,然后寫人,時間和地點一前一后,穿插其中。這樣,突出了樂聲,有著先聲奪人的`藝術力量。
第二段: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正面寫樂聲,又各具特色!袄ド健本涫且月晫懧暎欢败饺亍本鋭t是以形寫聲。
“昆山玉碎鳳凰叫”,用“昆山玉碎”來相容樂聲,表現(xiàn)樂聲極其激昂,具有很強的爆發(fā)力和壓倒一切的氣勢!傍P凰”在傳說中是一種高貴的神鳥,居住在昆侖山!袄ド接袼椤焙,棲居其上的鳳凰的叫聲自然是凄厲婉轉,憂傷的情緒在其中綿延——著重表現(xiàn)樂聲的起伏多變。
“芙蓉泣露香蘭笑”,構思奇特。帶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屢見不鮮的,盛開的蘭花也確實給人以張口欲笑的印象。它們都是美的化身。詩人用“芙蓉泣露”摹寫琴聲的悲抑,以哭泣的聲音摹寫樂聲的悲慘,又以露水一點一滴在殘荷上滾動、滑落的視覺感受比喻樂聲的悲切,似乎比“鳳凰叫”還要和緩。而以“香蘭笑”顯示琴聲的歡快,“笑”具有訴諸聽覺的屬性,還能給人“笑靨如花”的視覺感受,不僅可以耳聞,而且可以目睹。這種表現(xiàn)方法,真有形神兼?zhèn)渲睢桃怃秩緲仿暤膬?yōu)美動聽。
思考:“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是詩中僅有的直接描摹音樂的詩句,成功地運用了什么藝術手法?這樣寫具有怎樣的藝術效果?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成功地運用了通感的藝術手法。兩句詩都是“以聲類聲”,但也可以喚起形象感。“以聲類聲”不是通感,但這兩句詩可以喚起音樂的形象感,以形類聲,就構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喚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樂聲乍起的壯觀;
“鳳凰叫”可以喚起孤獨哀鳴的形象感,形容樂聲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喚起露滴殘荷的形象感,形容樂聲的凄涼;
“香蘭笑”可以喚起蘭花盛開宛如笑靨的形象感,形同樂聲的歡快愉悅。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薄獙憳仿曈蓺g快轉為清冷,回到了音樂的主體情緒。
下句承接“十二門”所營造的時空感來寫。自然地把詩歌的意境由人寰擴大到仙府,巧妙地寫出清冷的樂聲從人間傳到天界。此時,整個宇宙仿佛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
首句的“高秋”和這里的“十二門”“紫皇”等意象營造出無限廣袤的宇宙時空,仿佛萬物皆空,箜篌的樂聲包容了整個世界。
第三段: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詩人憑借想象的翅膀,飛向天庭,飛上神山,把讀者帶進更為遼闊深廣、神奇瑰麗的境界。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這兩句詩寫樂聲傳到天上,在女媧煉石補天的地方,連五色石都被樂音震破,引來了一場秋雨,把音樂的震撼力描摹得無以復加。
“秋雨”又能夠讓人產生豐富的聯(lián)想:“秋雨”是一個憂愁的意象,“石破天驚”之后氣勢磅礴的秋雨,象征鋪天蓋地的茫茫愁緒;秋雨落地的聲響,恰如緊湊繁復的樂聲。樂曲就在這種驚天動地的凄冷情緒中結束了。這種想象是何等大膽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個“逗”字,把音樂的強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緊緊聯(lián)系起來了。而且,石破天驚、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視作音樂形象的示現(xiàn)。
神山上教神嫗彈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魚和龍聽到樂曲聲都隨之追風逐浪,在波濤中翩翩起舞。月宮中的吳剛聽到樂曲聲也忘記了砍樹,倚在桂樹上凝神傾聽,不知困倦;桂樹下的玉兔聽到樂曲聲也渾然入境,全然覺察不到寒露打濕了全身。詩人回味整個演奏過程,美妙的樂曲使人宛在仙境,進而想象出仙界神靈的癡迷狀態(tài),從音樂效果的角度渲染出樂曲的美妙。
這首詩用瑰麗的辭采、天上人間的想象來描摹聽樂的感受,把一首悲戚的樂曲描寫得驚天動地。詩本身也和樂曲一樣具有了一種凄寒冷艷的氣質。
《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李賀的生平及詩歌特點。
。2)理解詩歌內容。
2、能力目標。
(1)鑒賞本詩豐富奇特的想象力和新穎詭奇的語言特點。
(2)鑒賞詩歌側面描寫音樂的方法。
3、情感目標。反復誦讀詩歌,品味本詩幽奇神秘的意境。充分感受詩歌創(chuàng)造的想象瑰麗的審美境界,提高審美感受能力。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賞析詩的內容,鑒賞詩歌側面描寫音樂的方法。
教學難點:通過比較閱讀《琵琶行》《李憑箜篌引》,養(yǎng)成對同題材文學作品進行比較閱讀的習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唐代詩壇上有五大高手,他們是“詩仙、詩圣、詩佛、詩鬼” !霸姽怼敝傅氖钦l呢?(李賀)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代表作《李憑箜篌引》。
二、走進作者
1、不幸詩人李賀。
。1)苦命詩人:少年天才卻與功名無緣,要怪只能怪他的父親。父名晉肅,因避父諱(晉、進同音),終不得登第。李賀一生愁苦抑郁,體弱多病,只做過3年奉禮郎。但是就是這三年,他把握了機遇:和當時樂師李憑結為知音,寫出了李賀最得意的一首描寫音樂的《李憑箜篌引》。(2)短命詩人:夭折的年輕詩人。青少年時,才華出眾,名動京師。但是天妒英才,李賀27歲就與世長辭,英年早逝。
2、作品。
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皆摹寫聲音之文。
三、解題
李憑是梨園弟子,也是紅極一時的宮廷樂師,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身價之高,似乎遠遠超過盛唐時期的著名歌手李龜年。他的精湛技藝,受到詩人們的熱情贊賞。唐代有很多詩人都描寫過李憑的演奏。
箜篌:從西域傳來的大型弦樂器,有大箜篌、小箜篌、豎箜篌、臥箜篌四種。李憑善彈的是豎箜篌,體曲而長,二十三弦,彈時如琵琶豎抱在懷,用兩手齊奏。
引: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篇幅較長音節(jié)、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雜言。
四、朗讀詩歌,初步感知內容。
五、賞析詩歌(略)
六、寫作手法探討
音樂是一種無形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來無蹤,去無影。它不像藍天白云、飛禽走獸、山峰河流那樣可視可感。如果用文字將其再現(xiàn)出來,絕非易事。更何況要描寫得神采飛揚呢?可是,李賀做到了,而且做得很精彩。那么詩人李賀是如何把這難以捉摸的音樂用文字表現(xiàn)出來呢?用了哪些方法?舉例說明:
1、主要運用側面烘托的手法,通過描述音樂效果來襯托音樂本身。
襯托手法是從側面落筆,通過渲染演奏的環(huán)境氣氛,聽眾的情緒變化來突出箜篌的音樂魅力。例如“空山凝云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2、運用正面描寫(以聲寫聲或以形寫聲)。
如:“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昆山玉碎:箜篌聲有時像昆侖山的美玉碰擊聲那樣清脆;鳳凰叫:有時又像鳳凰鳴叫那樣和緩;這是運用“以聲類聲”的方法直接描寫音樂。
“芙蓉泣露”可以喚起露滴殘荷的形象感,形容樂聲凄厲婉轉;“香蘭笑”可以喚起蘭花盛開宛如笑靨的形象感,形容樂聲明快歡樂。把聽覺轉化為視覺形象,化無形為有形,運用的是通感手法。
七、布置作業(yè)
1、背誦《李憑箜篌引》。
2、比較閱讀《李憑箜篌引》和《聽穎師彈琴》。
【課堂小結】
詩人李賀如同一位神奇的魔術師,他驅使著大自然的靜物、動物,調動了神話傳說中眾多的神人的形象,寫出箜篌聲強烈感人的藝術效果,表現(xiàn)了李憑彈奏箜篌的高超藝術。這樣,抽象的`、難以捉摸的箜篌聲以及它奇妙的藝術效果就形象而具體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使讀者沉浸在奇異的藝術境界之中。
【教學反思】
1、《李憑箜篌引》是描寫音樂的名篇。教學容量很大,需要學生在課前進行充分扎實的預習,否則一課時難以完成教學任務。
2、作者介紹打破了傳統(tǒng)的介紹生平的方式,而采取分類介紹的方式。
3、通過設計幾個能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問題來完成理解詩歌內容和鑒賞寫作手法的教學任務。
4、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過渡很自然。
《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 7
教學目的:
1、了解李賀生平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特點。
2、鑒賞這首詩音樂描寫的藝術手法。
教學重點:
1、賞析該詩的內容。
2、鑒賞這首詩音樂描寫的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
鑒賞這首詩音樂描寫的藝術手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語文必修三中,我們曾享受過一次聽覺盛宴,因為我們聽了白居易筆下的琵琶女彈奏的琵琶。今天我們隨同李賀去參加一場唐朝的箜篌演奏會。
二、海報設計:
1、編劇兼導演:李賀
李賀,字長吉,隴西成紀人。李賀是沒落的宗室后裔。因為他的父親名晉肅,“晉”與“進”同音,為避諱父親的名字而不得參加進士科考試,這樣就堵塞了仕進之路,僅做過幾年奉禮郎(管宗廟祭祀司儀一類事務的從九品小官)。他對這種低微的職務很不滿,心情抑郁,再加上他廢寢忘食,嘔心瀝血地作詩,損害了身體,年僅27歲就去世了。
他的詩歌想象豐富,立意新奇,用詞瑰麗,他被人稱為“詩鬼”。
2、主演:李憑
唐代元和年間著名的宮廷樂師,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關于她當時的身價與聲名史書上是這樣記載的:“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
3、樂器:箜篌
“引”樂府詩題的一種,與“歌”“行”相近。
“吳絲蜀桐”寫箜篌構造精良,借以襯托演奏者技藝的高超,寫物亦即寫人,收到一箭雙雕的功效。
4、時間:晚唐的某個“高秋”
“高秋”一語,既點明了演奏的時間,又寫出了美妙的樂曲所表達的一種高遠飽滿,直上云天境界。
5、地點:長安(唐朝的都城)
三、大明星的演奏會一定有很多粉絲參加,參加這場演奏會的除了詩人,還有哪些聽眾?請同學們依次分別介紹一下他們的身份,并描繪一下他們聽李憑演奏時的神態(tài):
1、云:
優(yōu)美悅耳箜篌聲一經傳出,空曠山野上的浮云便頹然為之凝滯,仿佛具有人的聽覺功能和思想感情在俯首諦聽。
“頹”字恰恰和“張”字構成了一種對比,“張”顯得飽滿,“頹”顯得無力,“頹”字形象地描繪出流云被音樂擊中那一剎那的情態(tài)。
2、江娥:
就是湘夫人,傳說中的湘水女神。因為丈夫舜的去世,她傷心欲絕,淚水落在竹子上化為斑竹,聽了李憑彈奏的箜篌,她又淚灑斑竹。
3、素女:
古代神話中的女神,善鼓瑟。素女被這樂聲觸動了愁懷,潸然淚下。
4、長安的百姓:
唐代的都城長安呈正方形,四面每面三門,共十二門,所以稱長安為十二門。長安的百姓沉浸在凄冷的音樂中,沉默不語。
5、紫皇:
“紫皇”是雙關語,兼指天帝和當時的皇帝。天帝和皇帝都被音樂打動。
6、女媧:
神話中的創(chuàng)世紀女神,共工怒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絕,女媧于是煉五色石補天。女媧聽李憑的箜篌入了迷,竟然忘記了自己的職守,結果石破天驚,秋雨傾斜。把音樂的震撼力描摹得無以復加。
7、神嫗:
就是成夫人。夫人好音樂,能彈箜篌。在聽眾的幻覺中仿佛成夫人虛心向李憑學習箜篌技藝。
8、老魚、瘦蛟:
老魚和瘦蛟本來羸弱乏力,行動艱難,現(xiàn)在竟然伴隨著音樂的旋律騰躍起舞。詩人用“老”和“瘦”這兩個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飾魚、龍,卻有著完全相反的藝術效果,使音樂形象更加豐滿。
9、吳質:
吳剛,他因學仙有過,被罰在月宮中砍桂樹,樹創(chuàng)隨砍隨合。聽了李憑的箜篌聲,吳剛忘記了自己的本職工作,倚著桂樹靜聽,徹夜不眠。
10、寒兔:
月宮中嫦娥的寵物。蹲伏在一旁,任憑露水斜飛滴在身上,也不肯離開。
小結:我們的確能體會到李憑的箜篌彈奏具有“驚天地,泣鬼神”的藝術力量。
四、描寫手法的探討:
1、那么大家想想作者主要是用什么手法來描摹音樂的呢?
側面烘托——通過箜篌產生的音響效果來襯托音樂本身。
詩人李賀如同一位神奇的魔術師,他驅使著大自然的靜物、動物,調動了神話傳說中眾多的神人的形象,寫出箜篌聲強烈感人的藝術效果,表現(xiàn)了李憑彈奏箜篌的高超藝術。這樣,抽象的、難以捉摸的箜篌聲以及它奇妙的藝術效果就形象而具體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使讀者沉浸在奇異的藝術境界之中。
2、側面描寫的手法,是樂府詩中一種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我們初中時曾學過一篇成功運用側面描寫手法的樂府詩,大家說說是哪一篇?
漢樂府《陌上!防飳懥_敷美貌的那一段:“行者見羅敷,下?lián)埙陧,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這里不是直接描繪羅敷的美麗,而是借助他人對羅敷的欣賞,達到側面烘托羅敷的美麗的目的。
3、這首詩除了用側面烘托的手法描寫音樂,還有其它方法嗎?
昆山玉碎:箜篌聲有時像昆侖山的.美玉碰擊聲那樣清脆;
鳳凰叫:有時又像鳳凰鳴叫那樣和緩;
這是運用“以聲類聲”的方法直接描寫音樂。
4、這兩句詩除了運用“以聲類聲”的方法來描寫音樂,詩人還運用通感手法,
我們怎樣理解通感手法?
“以聲類聲”不是通感,但“以形類聲”,就構成了通感!袄ド接袼椤
可以喚起玉石撞擊的形象感,形容樂聲乍起具有很強的爆發(fā)力和壓倒一切的氣勢;“鳳凰叫”可以喚起孤獨哀鳴的形象感,形容樂聲的幽怨;“芙蓉泣露”可以喚起露滴殘荷的形象感,形容樂聲凄厲婉轉;“香蘭笑”可以喚起蘭花盛開宛如笑靨的形象感,形容樂聲明快歡樂。
五、作業(yè):
1、比較鑒賞:閱讀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憑箜篌引》,比較它們在音樂描寫時所用的不同技法,說說它們各自的藝術風格。
。1)在音樂描寫時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憑箜篌引》主要描寫音樂產生的藝術效果,對于音樂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著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兩句,為側面烘托手法!杜眯小分饕ㄟ^比喻描摹音色的強弱緩急,為直接描寫的手法,“江州司馬青衫濕”為側面烘托。
。2)風格迥異:
《李憑箜篌引》純?yōu)槊枘∫魳,沒有詩人的情感寄托,風格凄寒冷艷、浪漫瑰麗!杜眯小肥且皇讛⑹略,在描摹音樂時也在敘事和抒情,琵琶女彈奏時的情態(tài)動作和作者的身世體驗都穿插其中,其風格平易感傷。
2、詩人是如何安排李憑出場的?這樣表達有何妙處?
前四句,詩人故意突破按順序交待人物、時間、地點的一般寫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寫琴,寫聲,然后寫人,時間和地點一前一后,穿插其中。這樣,突出了樂聲,有著先聲奪人的藝術力量。
3、背誦《李憑箜篌引》
《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 8
一、說教材。
《李憑箜篌引》出自語文出版社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二單元,本單元是詩歌單元,所選的詩歌都是唐朝詩歌,編者意圖通過這些唐詩,向同學們展現(xiàn)生活在唐朝中詩人的藝術風貌以及由這些詩人拼湊出來的唐朝盛韻。李賀的《李憑箜篌引》,以奇特的想象,用詞的詭譎,帶我們走進了仙樂之境。
二、說學情。
本文的授課對象是高一年級的學生,在初中的時候已經學過一些李賀的詩,(如《雁門太守行》“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在初中我們對文學作品的認知已經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在主動鑒賞、探究方面還是有很大的不足,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力求層層提問,由淺入深,化抽象為具體,然后探究文章的主題和細節(jié)。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學習。
三、說教學目標。
1、師的引導下通過反復誦讀、圈點批注、分組討論并自主探究中,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情感,從而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合作探究、交流鑒賞的能力。
2、通過學習李賀的《李憑箜篌引》,學會在詩詞中領會音樂的美。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jù)以上教材特點、學生特點和教學目標,我把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確立為:
1、教學重點:
(1)把握詩的內容和形式
(2)整體感悟詩的意境
2、教學難點:
(1)體會詩人強烈的情感、了解詩人獨特的藝術氣質。
(2)學會賞析詩人借助奇特的想象將抽象的音樂化為物象的手法。
五、說教法和學法
現(xiàn)代教學理論認為,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學本身就是一個教師與學生雙邊互動的活動,據(jù)此,我準備采取以下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
(1)誦讀教學法。學習詩歌,必須強調朗讀、背誦,在誦讀中理解、鑒賞,使學生逐步培養(yǎng)誦讀文學作品的習慣;指導學生注意誦讀時的節(jié)拍和情調。
(2)啟發(fā)教學法。通過層層設問引導學生探求新知,培養(yǎng)學生自己動腦思考問題,用自己的心靈感受作品,對作品做出分析、提出見解,并恰當?shù)乇磉_認識和觀點,逐步提高學生欣賞文學作品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3)合作探究發(fā)。新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態(tài)度、習慣,鼓勵學生:“想象、質疑、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等等。在授課中,我將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具體到課本中,分組討論人物的.情感,通過交流、互相探討解答,在教師的點撥下,對李白這首詩的美感有所把握。
(4)當然,除了以上幾個主要的學習方法,我還會根據(jù)課堂的實際情況,綜合運用提問法、對比教學法、多媒體欣賞等方法,總之一切以學生自主體驗為中心,所有的教學活動都圍繞著這一個中心展開。
六、說教學過程
1、導入課程。
在正式開課前,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斷橋殘雪》這首歌,并讓同學們試著思考,怎樣用語言來描寫音樂。接著我會說,這個問題就留做課后作業(yè),我們今天先學習一下,唐朝詩人李賀是如何語言來描寫音樂的。接下來我們正式學習今天的課程《李憑箜篌引》。在導學的最后一部分,我會用簡單介紹作者李賀的生平。
2、老師范讀,指導誦讀。一次誦讀的時候,借助黑板幫助學生排除字、詞音義的障礙,這些字詞在課前已布置學生利用工具書做了考查,所以叫一位學生上臺注一下加點字的音,檢查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
3、引導學生去讀詩歌的題目。
(1)李憑是梨園弟子,也是著名的宮廷樂師,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
(2)箜篌,是樂器。
(3)引:樂府詩歌體裁。
4、誦讀課文,把握意境,這是課堂的重點和難點。
把重點和難點拋給學生,讓學生在反復吟誦中把握詩的內容及詩人的情感,通過注釋和課前預習掃清生字詞,順讀全詩。我會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提供越來越豐富詳實的材料,來填充詩歌留下的審美空白。 同時會提出相應的思考問題,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試著讓學生自己分析。
(1)這首詩選擇了哪些意象?有什么好處?
答案參考,比如這道題的答案,吳絲蜀桐,說明樂器材質的精良,借以襯托演奏者的技藝高超。
(2)這首詩,哪幾個字用的巧妙。
比如說幾個動詞和形容詞:張高秋的張、瘦、老魚的老。
(3)是如何描寫音樂的,怎樣表現(xiàn)“箜篌”演奏出的音樂美的?舉例子。
(以聲喻聲:昆山玉碎鳳凰叫 石破天驚逗秋雨
以形喻聲:芙蓉泣露香蘭笑 等等)
(1)主要采用側面烘托手法,通過描摹音樂效果來襯托音樂本身。
(2)運用化無形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張手法。
(3)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馳騁自由的想象力,通過瑰麗的神話世界來表現(xiàn)音樂的世界。
七、布置作業(yè)
背誦課文
八、板書
李憑箜篌引 李賀
解題
意象
妙字
《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 9
教學目的
1.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感悟詩歌、領略詩歌中的精妙的能力
2.感受李賀的浪漫主義風采
教學重難點
1.通過鑒賞詩歌的美掌握側面描寫的方法
2.通過比較三首同題材詩歌的寫作手法,擁有對同題材文學作品進行比較閱讀的習慣。
教學輔助手段
多媒體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唐朝,是詩的天堂,更是李氏詩人獨放異彩的黃金時代:“詩仙”李白,(幻燈)飄逸;“詩鬼”李賀,怪異;詩人李商隱,憂郁,可以說是風格迥異,姹紫嫣紅。這里我要隆重推出李賀,因為他少年時便才華橫溢,名滿天下,獨領一代風騷。他以大膽的夸張和瑰麗的想象贏得了很多人的青睞。今天我們就一同來欣賞他的描寫音樂的佳作——《李憑箜篌引》。題目中的“引”是古體詩的標志。李憑是當時最負盛名的樂師,人氣直追盛唐李龜年,有詩為證“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2分鐘)
說到音樂,我們知道,它來無蹤,去無影,如果用文字將它再現(xiàn)出來,絕非易事,何況是寫得神采飛揚呢?可是李賀做到了,而且做的很精彩!讓我們共同領略李賀的別樣風采吧!
二、教師范讀課文
師:請同學們聽我范讀這首詩,注意字詞的讀音。(原詩幻燈)(1分鐘)
正字音:嫗。
三、研習詩歌
(一)疏通文意,找出疑難問題
師:接下來,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這首詩,一邊讀一邊瀏覽課下注釋,以便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容。讓我們開始吧。3分鐘左右)
(生讀)
師:如果你們在剛才自學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自己解決不了的難題,你就把它提出來,看看我們大家能不能幫助你。(2分鐘左右)(發(fā)動大家相互解決,誰能幫他?)
。ǘ╄b賞詩句
師:解決了疑難問題,李憑個人音樂會正式開始!請男同學一起讀前四句,思考一下,為什么李賀要讓李憑在第四句才出場?這有什么樣的藝術效果?
。◣燑c撥聯(lián)系林黛玉進賈府,王熙鳳出場時的笑聲——先聲奪人,未見其人,先聞其聲。)
師:那么接下來李賀怎么描寫音樂呢?好全體女生一同來讀下面描寫音樂的句子。
師: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拿到一首詩,無論你是不是真的讀懂了,總有一兩句觸動了你,讓你有感覺,讓你印象深刻。我也是,我讀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忘不了“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款款深情;讀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罚涣恕跋囝櫉o言,惟有淚千行”的纏綿悱惻;讀秦觀《鵲橋仙》忘不了“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豪邁……
那么下面描寫音樂的句子觸動你的是哪一句?它怎么打動了你?
生:“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師:為什么用玉碎摹寫音樂?
。c撥:我們日常生活中很難聽到玉碎的聲音,但通過玉給我們留下的美好印象,我們猜測它破碎的聲音也一定很美。)
師:你聽過鳳凰的叫聲嗎?
生1:沒有,因為現(xiàn)實世界本沒有鳳凰,它只存活在神話傳說中。
師:詩人為什么要拿這種存在于神話傳說中的“百鳥之王”來寫音樂呢?
生2:雖然沒有這種鳥,自然也沒有這種鳥叫的聲音,但它是百鳥之王啊,我們就可以把所有鳥叫的美好的聲音添加到它身上,讓它無與倫比。
師:這一句是以聲寫聲。(板書)
師:“芙蓉”就是荷花!捌本褪强奁。我們可以想一想露珠在荷葉上慢慢滾動聚合,人流淚的時候,眼淚慢慢在眼角匯聚,這兩種情形多相似啊;香蘭,就是蘭花。有個成語叫“空谷幽蘭”,可見“蘭”以幽為貴,幽在這里是什么含義?
生:靜,安適。
師:現(xiàn)在呢?它也繃不住了,粲然一笑,聯(lián)想一下,很像蘭花的花瓣綻開的樣子。
師:還有讓你動情的句子嗎?
生:“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師:我們聽過音樂,聽《梁!罚瑸橹磸匦撵,聽《命運》,為之斗志昂揚,悲傷,天晴也是雨,振奮,則天雨也是晴?梢娨魳废雀淖內说男那,而且“境由心造”,再由心情去改變環(huán)境,那么縱使晴空萬里也能風雨凄凄,即使彤云密布也會化為艷陽當空!
師:還有嗎?
生:“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師:“石破天驚逗秋雨”,為什么不是“下”秋雨呢?
。◣燑c撥連秋雨都逗引下來了,應該是不由自主,其實是心甘情愿,音樂太迷人。)
師:還有呢?
生:“夢入神山教神嫗”。
師:神嫗,身份——仙人;職業(yè)——箜篌頂尖極高手。做凡人的老師綽綽有余,可這兒卻用一個“教”字,為什么不是“學‘呢?
生:因為李憑的技藝太嫻熟了,引仙人競折腰,音樂太美了,那簡直就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讓神嫗甘愿向李學習。
生:我覺得“老魚跳波瘦蛟舞”也不錯啊!
師:“老”讓你有什么樣的感覺?
生3:行動遲緩
師:“瘦”又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態(tài)?
生4:羸弱。
師:為什么這些老弱病殘居然也跳啊舞?
生5:音樂的力量。
師:呵呵,音樂的力量真了不起!能起死回生,化腐朽為神奇!
生:還有“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師:吳質,因為怒殺炎帝之孫伯陵而被罰去砍月宮的不死之樹——月桂,只有砍倒了它,吳質才能獲得自由,在吳質看來“不自由,毋寧死”,所以他夜以繼日地砍啊砍!可是現(xiàn)在他居然靠在樹上休息起來,誰批準的?
生6:沒有誰,自己。
師:為什么他不要自由了?
生7:我化用裴多菲的詩句來回答“若為音樂故,自由也可拋”。
師:真不錯!
師:有個成語是“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其中“動如脫兔”是用兔子來形容人的動作迅速。其實也是在說兔子反應敏捷,動作迅速。而今露水斜飛而來卻忘記躲避!可見音樂的魅力!
師:剛才我們一同品味了詩中的精彩,讓我們再一起聽配樂朗誦,重溫音樂的魅力。
師:李賀描寫音樂的時候重在從音樂效果來展示音樂別具一格的美,正是因為音樂無形,難于捕捉,李賀才劍走偏鋒,這是智慧。就像清代學者劉熙載所說:“山之精神寫不出,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草樹寫之!眲⑽踺d說的就是側面描寫的方法。當我們在寫作時正面無路可走的時候,不妨轉到側面,換個角度,就柳暗花明了。ㄒ陨15分鐘)
四、比較閱讀
師:提到描寫音樂的佳作,我們便不能不說白居易的《琵琶行》,其中有一精彩描寫音樂的片斷,咱們一起來背誦那一段吧: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劃,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同學們考慮一下,這兩首詩描寫音樂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生8:《琵琶行》:以正面描寫為主!独顟{箜篌引》:以側面描寫為主。
師:剛才我們進行同題材詩歌寫法的比較也可以作為我們日后進行同題材文學作品鑒賞的`一個角度。通過比較閱讀,可以加深我們對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人物形象、結構層次、寫作技巧和語言特色的理解,從而提高我們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2分鐘)
五、練習
師:既然說到了比較閱讀,我們就做個練習,看看我們有沒有掌握這一比較的方法,咱們一同來賞析韓愈的《聽穎師彈琴》(配樂讀)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
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
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
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
穎師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1.既然是《聽穎師彈琴》,那么正面描寫音樂的是哪幾句?
生: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2.詩的后面幾句寫了什么內容?它們和音樂有什么關系?
生:詩人的感受,側面描寫音樂。
生:比較三首詩:李詩——側面描寫為主,兼有正面描寫(昆山玉碎鳳凰叫)。
白詩——正面描寫為主,兼有側面描寫(東船西肪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韓詩——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平分秋色。
六、拓展延伸
師:請看大屏幕,上面是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的概念(幻燈)
師:即使是側面描寫也各不相同:
宋朝時候,有一次畫院招考?荚囀敲}作畫,題目是一句古詩:“踏花歸去馬蹄香”。
考場上安靜極了,應考者都在認真思索。有的認為詩句的重點在“踏花”二字。于是就畫了一些花瓣,讓一青年騎著馬在花瓣上行走。他想這不正是踏花么?表現(xiàn)了那春游之后的愉快心情。
有的在分析之后,覺得重點是在“馬”上。踏花也好,歸去也好,馬蹄也好,都離不開“馬”。于是就精心地畫了一匹駿馬,一青年騎在馬上從花叢中疾馳,顯得很有氣勢。
也有的人琢磨“馬蹄”應是重點,因此在畫紙上突出那騰空的馬蹄,并在“馬蹄”旁畫著紛飛的花瓣。他想花瓣都被揚了起來,馬蹄還不會“香”么!
眾多的應考者中,只有一位畫得很特別。他的畫卷上根本沒畫花瓣。他畫的是:夕陽西下之時,一位英俊少年騎在一匹駿馬上。馬在奔騰著,馬蹄高高揚起,一些蝴蝶緊緊地追逐著,在馬蹄的周圍飛舞。
考生交卷后,考官一張張評選。當他看到那張蝴蝶紛飛的畫卷時,就會心地笑了。這張畫被評為最佳。
為什么最佳呢?考官作了一番評說,應考者也都非常佩服。
這考生的成功,關鍵在于他仔細地分析了題目,全面領會了詩句的含義,并找到了體現(xiàn)題意的巧妙的方法。
畫題中的“踏花、歸去、馬蹄”都是具體的事物,容易用圖形表現(xiàn),所以一般人都在這表面上下功夫。而題中的重點在“香”字上。這“香”是一種感覺,憑嗅覺所得,而繪畫是讓人從視覺上感受。如何在畫面上體現(xiàn)出“馬蹄香”來就很不容易了。讓馬踏花瓣太表面、也太直接了,也難突出那“香”味。用蝴蝶來烘托真是想法新穎。蝴蝶為什么追逐馬蹄呢?不正是體現(xiàn)“馬蹄”的香么。這“香”不是直接畫出來的,而是觀畫者很自然能想到的,所感受到的。
還有齊白石創(chuàng)作《蛙聲十里出山泉》,畫上面沒有蛙。而觀眾有如聞蛙聲之感。這是絕妙之至的構思。蛙聲如何畫?據(jù)說老人整整想了兩夜,后來從詩句“出山泉”三字得到啟示,就在“泉”上作文章。但是老人沒有畫蛙,而是在那四尺長的立軸上,畫出兩山峽谷間泉水汩汩地流向遠處來,幾只活潑的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有歡快地游動著。人們見到有鰓有尾巴的蝌蚪離開了水的源頭,告別了它們的媽媽,自然會想到蛙和蛙的叫聲,似乎那蛙聲隨著水聲由遠而近……
還有“深山藏古寺”“竹索橋邊賣酒家”。
以上是藝術領域的“側面描寫”。
文學領域的側面描寫是這樣的:(展示幻燈)
通過行者、少年、耕者、鋤者的失態(tài)來表現(xiàn)羅敷的絕世美貌。
師:正面描寫直觀,側面描含蓄,鑒賞時耐咀嚼、耐回味。寫作時我們根據(jù)寫作對象靈活選擇,有形的人或事物可以用正面描寫,無形的事物我們可以側面描寫,當然也可以學習白居易迎難而上的精神,選擇正面描寫。目的是使我們的作文由直白變?yōu)樘N藉,有單一變?yōu)樨S富,由呆板變?yōu)樯鷦,使你筆下的景物更鮮活,人物更豐滿,從而提高你的寫作質量!
師:綜觀這三首描寫音樂的詩歌,在寫法上各樹一幟,自有風貌,展示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尤其是《李憑箜篌引》,以其豐富的想象、大膽的夸張,將李憑箜篌描寫得精警感人,體現(xiàn)了浪漫主義的風采。清代方扶南這樣評價:“白香山《江上琵琶》,李長吉《李憑箜篌》,韓退之《穎琴師》,皆摹寫聲音至文;韓足以驚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七、布置作業(yè)。
運用側面描寫的方法寫一個人生氣的樣子。
《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標】
1、鑒賞詩歌描摹音樂的藝術技巧。
2、因聲求氣,吟詠詩韻,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教學重難點】
借助在《琵琶行》中學到的詩歌藝術手法,鑒賞本詩描摹音樂美的特別之處。
【教學方法】
討論法、講解法、朗誦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播放一段音樂)音樂是無形的,要用有形的文字把它描摹出來,難嗎?我們學過哪一首描摹音樂的詩歌呢?你是否還有印象?(齊背《琵琶行》)
二、明確本堂課的任務目標(PPT展示)
三、誦讀詩歌,初步感知
1、全班齊讀,老師指導誦讀,掌握因聲求氣,吟詠詩韻的誦讀方法。詳見課本39、40頁。把相關概念在課本上標注出來。
2、再次誦讀。
四、品讀探究,小組展示
作者是如何用有形的文字把無形的音樂描摹出來的?請結合詩句,談談詩人用了哪些表達技巧?
要求:前后桌形成一個小組,各小組成員合作討論交流3分鐘,派一名代表總結發(fā)言。
、旁娙耸侨绾握婕氈驴坍嬕魳返哪兀
昆山玉碎(壯其聲之清脆)有時激越得像昆侖美玉碎裂的聲音,
鳳凰叫(壯其聲之和緩)有時又柔和得像鳳凰對舞唱和的聲音,
芙蓉泣露(壯其聲之慘淡)有時凄傷哀怨,像是帶露荷花在哭泣
香蘭笑(壯其聲之冶麗)有時又明快歡樂,像是盛開的蘭花在微笑
⑵在這句詩歌中,詩人運用了什么手法來描摹聲音?
“昆山玉碎鳳凰叫”是“以聲類聲”,但也可以喚起形象感!败饺仄断闾m笑”成功地運用了通感的藝術手法。
、桥e出運用擬聲手法描摹音樂的例子(白居易的《琵琶行》)
讓我們回顧《琵琶行》中以聲喻聲的形象化描寫——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難,銀瓶乍破水漿進。鐵騎突出刀槍鳴,四弦一聲如裂帛
思考:如此的比喻描寫凸現(xiàn)了音樂的什么特點?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的聲勢;小弦切切如私語——輕幽的音韻;
大珠小珠落玉盤——清脆而和諧;間關螢語花底滑——悠揚而明快;
幽咽泉流冰下難——低沉而冷澀;銀瓶乍破水漿進——突發(fā)而激烈;
鐵騎突出刀槍鳴——清脆而尖銳;四弦一聲如裂帛——剛勁而激越。
、扰e出運用通感手法的例子
①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逗商猎律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仿佛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逗商猎律
、圻有遠處閃光的河帶,岸邊的薄霧,怒放的凌霄,絳紫或淡藍的牽牛花,那蛋殼般薄薄的靜……《按時看日出的人》王開嶺
(5)側面烘托,即通過對周圍人物或環(huán)境的描寫來表現(xiàn)主要對象。
、俳,就是湘妃,傳說中的湘水女神。在斑竹林中悲啼灑淚,為舜的去世而悲痛欲絕。
②素女,是神話中的月宮仙子,善于鼓瑟的湘娥與素女,也被這樂聲觸動了愁懷,潸然淚下。
③紫皇,“紫皇”是雙關語,兼指天帝和當時的皇帝。被音樂打動。
、芘畫z,神話中的創(chuàng)世紀女神,遠古時代,天裂地塌,災兇四起,女媧采煉五色石修補蒼天,又消除其他禍患,才使得劇烈動蕩的宇宙安定下來。女媧聽得入迷,竟然忘記了自己的職守,結果石破天驚,秋雨傾斜
、萆駤,成夫人。神仙婆婆,好音樂,能彈箜篌。虛心向李憑學習箜篌技藝。
、蘩萧~、瘦蛟,潛在神秘深山的幽澗中。隨音樂在水波中上下跳躍,翩翩起舞。
、邊琴|,吳剛,月宮中神仙,整天伐桂。徹夜不眠,倚著桂樹,久久立在那竟忘了睡眠。
、嗪茫聦m中嫦娥的寵物。蹲伏在一旁,任憑露水斜飛滴在身上,也不肯離開。
、嵩疲瑑(yōu)美悅耳的弦歌聲一經傳出,空曠山野上的浮云便頹然為之凝滯,仿佛具有人的聽覺功能和思想感情在俯首諦聽。
⑩十二門的百姓。唐代的都城長安方圓70多里,呈正方形四面每面三門,共十二門。人們陶醉在美妙的弦樂聲中,連深秋時節(jié)的風寒露冷也感覺不到
拓展:舉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
《陌上!
行者見羅敷,下?lián)埙陧殻?/p>
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
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手法:采用了側面烘托的手法,
分析說明:作者意欲極寫羅敷之美,卻未對羅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寫,而是通過描寫行者、少年、耕者、鋤者見到羅敷時的驚嘆、贊賞、癡迷等各種反應,烘托出了羅敷的美貌,
效果:給人以無盡的想象天地,從而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
五、比較鑒賞,拓展延伸:
閱讀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憑箜篌引》,比較它們在音樂描寫時所用的不同技法,說說它們各自的藝術風格。
。1)在音樂描寫時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憑箜篌引》主要描寫音樂產生的藝術效果,對于音樂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著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兩句,其余為側面烘托手法!杜眯小分饕ㄟ^比喻描摹音色的強弱緩急,為直接描寫的手法,“江州司馬青衫濕”為側面烘托。
。2)風格迥異:
《李憑箜篌引》風格凄寒冷艷、浪漫瑰麗。
《琵琶行》是一首敘事詩,在描摹音樂時也在敘事和抒情,琵琶女彈奏時的情態(tài)動作和作者的身世體驗都穿插其中,其風格平易感傷。
六、知人論世,體悟情感
楊巨源《聽李憑彈箜篌》
聽奏繁弦玉殿清,風傳曲度禁林明。
君王聽樂梨園暖,翻到《云門》第幾聲。
有人說,根據(jù)楊巨源詩歌的記載,李憑的樂曲應該以優(yōu)美流暢為主,為什么在李賀的筆下傳達出的音樂效果卻是哀傷、凄冷的呢?
教師總結:李賀雖少年時就詩名遠播,但天妒英才,卻使他一生不得志,他的父親名李晉,“晉”字與進士的“進”同音,因避諱,李賀終身不能參加進士考試,他只能懷著一顆苦悶哀怨、甚至悲痛絕望的心成為科舉考場外的“孤魂野鬼”,于是他將命運的捉弄,人生的失意,生活的痛苦,心情的苦悶一概寫進詩中,我們有理由相信,失魂落魄的“鬼才”詩人有時也想尋找生活點滴的溫暖,當他聽到皇家第一樂師李憑驚天動地的絕妙音樂時,他感受到了音樂熱烈而強大的魅力,但當提起筆時,卻鬼使神差地再一次撕裂了自己苦悶絕望的心,飽嘗苦澀,飲盡辛酸,27歲時,李賀便離開了我們。
七、回顧目標,背誦全詩
1、個人示范背誦
2、男女生分開背誦
3、全班齊背
八、課后作業(yè)
對比閱讀讀韓愈的《聽穎師彈琴》,說說它們的異同。
《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 11
三維目標:
1、感受音樂,把音樂和形象結合起來。
2、鑒賞詩歌是如何表現(xiàn)音樂之美的,了解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3、分析比較本詩和《琵琶行》描摹音樂的區(qū)別。
教學設計:
一、聽音樂,談感受。
1、播放《春江花月夜》、《運動員進行曲》、《二泉映月》,問:這幾首曲子分別給你怎樣的感受?如果讓你以這幾首音樂為背景音樂,你會想到什么樣的'場景?
學生討論回答。
示例:
(1)、播放《運動員進行曲》,教師臺詞:“下面有請獲獎者上臺領獎”
(2)、播放《二泉映月》,教師臺詞:“小強,你死的好慘啊!”
2、總結明確:音樂和形象密切聯(lián)系,而且互通,音樂和形象一致,則會和形象相得益彰。反之,會是什么情況呢?(將剛才的音樂和臺詞交叉搭配,產生令人捧腹的效果)
3、提問:如何將聽覺的音樂轉化為視覺的形象?我們以前在《琵琶行》中已經對此有了了解。
4、復習《琵琶行》中的相關語句。(學生集體背誦“忽聞水上琵琶聲”至“唯見江心秋月白”一段)導入:今天我們要學的《李憑箜篌引》也是這樣的一首詩歌。(板書詩題)
二、朗讀,分析研討。
1、釋題
李憑:元和年間著名的宮廷樂師,善彈箜篌。箜篌:古代的一種弦樂。引:詩歌體裁
2、配樂朗讀(教師范讀,學生自由讀,個別讀)
3、思考討論:詩歌是如何描繪聲音的?
明確:
(1)、從描寫角度看: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兩句屬正面描寫,“吳絲蜀桐張高秋”和“李憑中國彈箜篌”兩句交代了人物、時間、地點、事件和樂器特點,其余均屬側面描寫音樂。
(2)、從修辭角度看:通感和夸張
通感:“芙蓉泣露”(樂聲慘淡)
夸張:“空山凝云頹不流”、“動紫皇”、“石破天驚”等。
(3)、從內容風格:浪漫主義,通過深神話表現(xiàn)音樂世界,聽到音樂就如同恍到仙境,更顯音樂之神奇和感染力。
4、難點討論:“老魚跳波瘦蛟舞”一句,為什么選取并不漂亮的物來入詩?
明確:老魚、瘦蛟本已年邁體弱,應在水下靜養(yǎng),可聽到樂音,竟跳出水面,翩翩起舞,音樂之感召力更加突出。
三、分析比較。
比較本詩和《琵琶行》在表現(xiàn)音樂上的區(qū)別
學生討論后明確:
從描寫角度看,《琵琶行》多為對音樂的正面描寫,而《李憑箜篌引》多為側面描寫。
從內容看,《李憑箜篌引》為純描摹聲音,而《琵琶行》在描摹聲音時也在敘事和抒情,風格感傷。
四、再讀詩歌,背誦詩歌,體會意境。
【《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優(yōu)秀10-25
《李憑箜篌引》古詩詞鑒賞12-06
刷子李的教學設計02-05
刷子李教學設計12-22
刷子李教學設計(精華)12-23
《刷子李》精典教學設計02-21
刷子李教學設計15篇04-14
《刷子李》教學設計與反思--精典設計12-30
小學課文《刷子李》優(yōu)秀教學設計06-07
虞大明刷子李教學設計(通用10篇)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