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戶土地價值觀分化對農地非農化意愿的影響分析論文
當前我國正處于城市化、工業(yè)化、現代化高速發(fā)展時期,城市規(guī)模擴大、基礎設施建設都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在城市存量土地有限的情況下,城市周邊農用地向建設用地流轉為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必要的土地要素投入支撐。我國農用地向建設用地流轉的形式主要是國家征地,具有較強的強制性。農戶作為我國農地的直接經營者與使用者,在農地非農化過程中處于明顯弱勢,其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被動的接受征地行為。很多學者的研究證實,農民對征地的滿意度很低。且失地后農戶生活水平下降,福利受損。因此很多農戶并不愿意農地被征收,并產生抵觸心理,往往導致一系列上訪維權問題,影響社會穩(wěn)定。在農民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中國,這部分人的利益與意愿不僅關系到其自身的生存發(fā)展,更關系到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與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充分保障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不能限制或者強制農民流轉承包土地,即農地流轉要充分尊重農民自身的意愿。筆者認為,這里的農地流轉既包括農地向農業(yè)大戶、專業(yè)合作社、種田能手等的流轉以實現農地的規(guī);洜I,也包括通過征地的形式將農用地轉變?yōu)榻ㄔO用地以滿足我國城市經濟發(fā)展用地需求;谝陨犀F實、政策背景,研究農地非農化過程中的農戶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為提高農戶征地滿意度,制定合理的征地政策提供理論依據,對促進農村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構建城鄉(xiāng)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農地非農化過程中農戶的意愿及其影響因素成為學者們關注的焦點。李曉云從農地農用價值、農地的社會保障價值和農地流轉收益 3 個方面定量分析了農戶在面對農地非農化時的主觀意愿。王偉林通過構建 Logistic 回歸模型,從征地補償、家庭結構、家庭非農收入 、征地后預期四個方面定量分析了其對農戶征地意愿的影響。已有的對農地非農化意愿的研究從方法上看,主要運用 Logistic回歸分析、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 從內容上看,主要從農地資源稟賦以及農戶的年齡、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務農人數等客觀因素來分析,而從農戶對土地的態(tài)度、價值觀等主觀因素對農地非農化影響的研究較少,而態(tài)度與價值觀是一個人行為表現的心理基礎; 當前我國農戶由于其職業(yè)、文化程度、收入來源的不同,對土地的態(tài)度與價值觀也不同,而這必然會影響他們對農地非農化的意愿認知和行為決策;谝陨涎芯勘尘,文中研究擬從農戶土地價值觀分化視角對農地非農化意愿的影響進行研究。農戶土地價值觀與農地非農化意愿均無法直接觀察與測量,需要用其他可以直接量化的指標來估計這一潛在變量。傳統(tǒng)的 Lo-gistic、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無法處理無法直接測量的潛在變量,而結構方程模型重視對概念的測定,能夠通過多個可觀測變量來測定抽象概念。因此文中嘗試采用結構方程模型方法,利用 AMOS17. 0 構建農戶土地價值觀模型,然后通過結構模型測定農戶土地價值觀與農地非農化意愿之間的關系。
1 材料與研究方法
1. 1 數據來源與說明
文中研究數據來源于 2013 年 7 -8 月在甘肅省武威市部分縣區(qū)進行的調查。調查對象以戶籍在農村的農戶為標準,以戶為基本單位。為確保數據的真實性與完整性,在農戶充分了解農地非農化意義的基礎上,采用一對一的訪問方式展開調查。考慮到農地非農化主要發(fā)生在城鄉(xiāng)結合部,調查選取了武威市涼州區(qū)、古浪縣和民勤縣 3 個近郊區(qū)的農村進行調查。共走訪 480 戶農戶,獲得問卷 480 份。經室內效核檢驗,剔除有大量缺失值、回答前后矛盾的問卷 32 份,獲得有效問卷 448 份,有效率 93. 33%。
文中研究中農戶土地價值觀與農地非農化意愿都無法用直接的數據來衡量,采用里克特 5 級量表對選項賦值的方式進行測量:1 代表"非常不同意( 愿意) ",2 代表" 不同意( 愿意) ",3 代表" 不確定( 不愿意) ",4 代表"比較同意( 愿意) ",5 代表"非常同意( 愿意) "。
1. 2 研究方法
1. 2. 1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從眾多的可觀測變量中綜合和抽取少數幾個潛在公共因子,并使這些因子能夠最大地概括和解釋原有變量的信息,從而揭示事物的本質。依使用目的的不同,因子分析可分為探索性因子分析與驗證性因子分析。文中研究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對量表的信效度進行檢驗并提煉觀察變量的理論構架,用驗證性因子分析對提煉的觀測變量構架進行檢驗與論證。
1. 2. 2 結構方程模型
結構方程模型(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簡稱 SEM) 是當代行為與社會量化領域研究的重要統(tǒng)計方法。它是在已有的理論基礎上,提出假設、構建模型、估計和檢驗模型的一種統(tǒng)計分析方法,模型中包含可觀測的顯在變量與無法直接觀測的潛在變量。一般的結構方程模型由測量模型( measured model) 與結構模型( structural model) 兩個基本模型組成。測量模型是指觀測變量與潛在變量之間的線性關系模型,結構模型說明潛在外生變量和潛在內生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
( 1) 理論基礎。土地價值觀是指農戶對土地價值、土地對其自身發(fā)展的意義以及重要性的總的認識、看法和態(tài)度。改革開放以前,農戶處于一種高度同質的狀態(tài),土地價值觀也大致相同。隨著農村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城鄉(xiāng)一體化的加快,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民就業(yè)的多樣性、收入的多元化使得高度同質的農戶出現了分化,土地價值觀也出現多元化趨勢。依據其職業(yè)特征,當前我國農戶主要包括非農業(yè)階層、兼業(yè)階層、純農業(yè)階層 3 個層次。非農業(yè)階層農戶的基本特征是不再耕作土地,其家庭收入完全依賴于非農業(yè)收入。主要是指戶籍在農村,但是舉家進城務工或經商的'農戶。他們能夠在城市獲得相對穩(wěn)定的就業(yè)與收入,農業(yè)與土地能夠帶來的收入相較城市收入幾乎微乎其微,因此土地對于他們來說已經不再重要,對土地是一種無所謂的態(tài)度,視土地為一種包袱或累贅。農地非農化獲得的補償款能夠改善其在城市的生活,并可能抓住此機會在城市買房安定下來,因此對農地非農化持比較積極的態(tài)度。兼業(yè)戶階層農戶的收入既有務農收入,又有務工收入,包括務工為主與務農為主兩種類型。務工為主類型的核心是務工收入占家庭收入的絕大部分,務農收入主要用來解決家里人口的溫飽問題以及日常生活中人情開支,而務工收入就可以完全作為凈收入儲蓄下來,視土地為一種基本生活保障價值。由于家庭成員有進城務工生活的經驗以及農業(yè)收入在家庭收入中所占比重不大,如果給與滿意的補償與保障,他們一般會對農地非農化持比較積極的態(tài)度。務農為主類型的收入以土地和農業(yè)收入為主,次要收入來源于各種兼業(yè)收入。農忙時耕種土地,農閑時打零工補貼家用。視土地為自己生存的根本的價值觀。由于沒有非農就業(yè)技能,土地是其生存的重要來源,對農地非農化一般持排斥的態(tài)度。純農業(yè)農戶階層的收入唯一來源是農業(yè)。根據其擁有土地資源數量可以分為上下級階層兩種類型。上級階層是指通過土地流轉擁有規(guī);耐恋刭Y源,即農業(yè)大戶。規(guī);洜I土地完全可以讓家庭致富,視土地為致富來源的價值觀。農地非農化會對他們看得到的收益造成極大損害,因此對其持消極的態(tài)度。下級階層是指缺少生產資料尤其是土地或勞動力,所以其既缺少勞動力外出務工以獲得務工收入,也只有較少的耕地無法獲得較多的農業(yè)收入。對土地的依賴性特別深,視土地為其生存的根本的價值觀,對農地非農化持絕對的排斥態(tài)度。
( 2) 研究假設。以上分析表明,不同職業(yè)類型農戶的土地價值觀不同?梢苑譃橥恋匕び^、土地保障觀、土地致富觀、土地為本觀四個維度。持土地包袱觀與土地保障觀的農戶對農地非農化持較積極的態(tài)度,持土地致富觀與土地為本觀的農戶對農地非農化持較排斥的態(tài)度。因此文中研究提出以下 4 個假設:
H1: 持土地包袱觀的農戶對農地非農化意愿有正向影響。
H2: 持土地保障觀的農戶對農地非農化意愿有正向影響。
H3: 持土地致富觀的農戶對農地非農化意愿有負向影響。
H4: 持土地為本觀的農戶對農地非農化意愿有負向影響。
2 結果與分析
2. 1 探索性因子分析
在 SPSS19. 0 里對所提出的農戶土地價值觀的 4 個維度 17 個可觀測變量的內部一致性進行檢驗,量表的整體 Cronbach'α 系數為 0. 906,各分量表的 Cronbach'α 系數介于( 0. 83,0. 893) 之間,表明量表內部一致性很好。其次判斷量表數據是否適合做因子分析,描述性統(tǒng)計量 KMO =0. 888 >0. 7,Bart-lett's 球形檢驗的 P = 0. 000 < 0. 05,拒絕虛無假設,表明各觀測變量間存在相關性,適合做因子分析。結果表明,17 個可觀測變量可提取出 4 個公因子,且 4 個公因子的劃分結構與假設提出的觀測變量理論構架基本相同,因此可以用土地包袱觀、土地保障觀、土地致富觀、土地為本觀 4 個維度作為農戶土地價值觀的潛在變量。17 個可觀測變量的標準因子載荷值均大于 0. 5,表明各潛在變量的結構效度良好。
2. 2 驗證性因子分析
在 AMOS 里探究量表的因素結構模型與實際搜集的數據是否契合,即模型適配度的檢驗。對適配度指標的選取有許多不同的主張,文中研究參考吳明隆《結構方程模型 - AMOS 的操作與運用》一書,選擇絕對適配度指標、增值適配度指標、簡約適配度指標對模型的整體適配度進行檢驗 。χ2為 126. 34 時,顯著性概率值 p =0. 077 >0. 05,表示未達 0. 05 的顯著性水平檢驗,接受虛無假設,研究中的因素結構模型與實際數據可以契合。再從其他整體適配度指標來看,RMR =0. 034<0.05,RMSEA = 0. 043 < 0. 05,GFI = 0. 88 >0. 8,AGFI = 0. 826 > 0. 8,NFI = 0. 907 > 0. 8,RFI = 0. 88 > 0. 8,IFI= 0. 983 > 0. 8,TLI = 0. 977 > 0. 8,CFI = 0. 983 > 0. 8,PGFI = 0. 604 > 0. 5,PNFI = 0. 7 > 0. 5,χ2/ DF = 1. 203< 2,所有適配度指標均達到模型適配標準,假設模型與觀察數據能夠適配。
土地包袱觀、土地保障觀、土地致富觀、土地為本觀的組合信度分別為 0. 915、0. 89、0. 864、0. 911,均在0. 6 以上; 聚合效度 AVE 分別為 0.746、0. 750、0. 642、0. 756,均在 0. 5以上。量表具有較好的收斂效度與區(qū)分效度。以土地包袱觀、土地保障觀、土地致富觀、土地為本觀為 4 個潛變量的測量題項合適,農戶土地價值觀測量模型成立。
2. 3 農戶土地價值觀分化對農地非農化意愿的影響分析
2. 3. 1 農戶農地非農化意愿分析
農地非農化,對農戶而言涉及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如何對農戶的承包地進行合理的補償。農地非農化過程中,農戶失去的不僅僅是土地本身,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土地就業(yè)以及土地保障的權利。而當前的補償標準僅對土地作為生產資料帶來的收益進行補償。比較在當前情況、提供非農就業(yè)培訓或提供社會保障條件下的農地非農化意愿。在當前的補償標準下,選擇非常不愿意的農戶占 13.8% ,不愿意的占 40. 4% ,愿意的占 18. 3% ,非常愿意的占 12. 8%,即一半以上( 54. 2%) 的農戶不愿意( 非常不愿意與不愿意之和) 退出土地,而愿意( 愿意與非常愿意之和) 退出土地的農戶不到三分之一( 31. 1%) 。若在當前補償標準下提供非農就業(yè)培訓,農戶的意愿有了很大的改變,不愿意退出土地的農戶下降到 30.3% ,而愿意退出土地的農戶上升到 53. 2% 。若在當前補償標準下提供社會保障,這一數值又有了改變,不愿意退出土地的農戶下降到 26. 6%,愿意退出土地的農戶上升到 61. 5%。說明在當前補償條件下,農戶大部分不愿意退出土地,而結合采取提供非農就業(yè)培訓或者提供社會保障中的任何一種措施,農戶的農地非農化意愿都有顯著提高。
2. 3. 2 結構模型擬合指數檢驗
在 AMOS17. 0 里對農戶土地價值觀對農地非農化意愿影響的結構模型的擬合優(yōu)劣程度進行檢驗,擬合度指標適配度臨界值,結構模型所有擬合指標均達到模型適配標準,結構模型擬合度較好。
2. 3. 3 結構方程模型數據分析
以 448 份有效問卷數據為基礎,采用最大似然法估計假設模型的路徑系數。
( 1) 土地包袱觀與農地非農化意愿之間的標準化路徑系數為 0. 603,且通過 p =0. 01 的顯著性水平檢驗。"土地包袱觀"正向影響"農地非農化意愿"。假設 H1 得到支持。反映"土地包袱觀"的 4 個可觀測變量與土地包袱觀的載荷系數均大于 0. 8,且均通過了顯著性水平檢驗。說明 4 個可觀測變量對土地包袱觀的解釋能力均較強。其中最突出的是 A( 土地對我可有可無) ,載荷系數達到 0.9,這與土地帶來的收入在其家庭收入中幾乎微乎其微有很大的關系。農戶作為土地的使用者,在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追求土地收益最大化。如果手中的土地不動,那么農戶能夠獲得農地未來年份的少許土地流轉費或者無償的流轉給親戚朋友。如果手中的土地非農化,那么農戶獲得的是土地補償費。比較農地未來創(chuàng)造的價值和當前農地非農化補償,農戶會選擇農地非農化以實現自身收益最大化,因此正向影響了農地非農化意愿。
( 2) 土地保障觀與農地非農化意愿之間的標準化路徑系數為 0. 373,且通過了 P =0. 05 的顯著性水平檢驗。"土地保障觀"正向影響"農地非農化意愿"。假設 H2 得到支持。反映"土地保障觀"的5 個可觀測變量均通過顯著性水平檢驗。其中 H( 土地是晚年養(yǎng)老重要保障) 、G( 外出打工并非長久之計,家里有地才有安全感) 的載荷系數最為突出,分別達到 0. 84,0. 82。表明土地對持保障觀的農戶來說,更多是一種心里安全感的寄托。農戶作為理性經紀人,追求自身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其中包括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在眼前利益( 即農業(yè)收入與非農業(yè)收入之和達到最大化) 得到滿足的情況下,便尋求土地的長遠價值,即土地的養(yǎng)老保障價值。農地非農化能在短期內給農戶帶來很大的經濟利益,可能會讓農戶在城市體面地生存下來而無后顧之憂,因此正向的影響了農地非農化意愿?捎^測變量 I( 即使有穩(wěn)定收入和工作,也不愿放棄土地) 的載荷系數最小,為 0. 61,正好證明了這一觀點。
( 3) 土地致富觀與農地非農化意愿之間的標準化路徑系數為 -0. 263,且通過了 P =0. 05 的顯著性水平檢驗。"土地致富觀"負向影響"農地非農化意愿"。假設 H3 得到支持。4 個反映"土地致富觀"的可觀測變量均通過顯著性水平檢驗。其中 M( 依靠種地可以致富) ,K( 經營農業(yè)不僅比在外有更好的收入,也更穩(wěn)定,更有成就感) 對土地致富觀解釋能力最強,載荷系數分別為 0. 89,0. 8。表明規(guī);耐恋亟洜I方式給農戶帶來了巨大收益的同時也給了農戶強烈的自我認同感。雖然農地非農化能獲得土地補償費,但是相比較規(guī)模經營能夠帶來的收益,農地未來年份所能創(chuàng)造的價值會遠高于土地補償款,農戶作為理性經紀人自然會對農地非農化持否定的態(tài)度,從而負向影響了農地非農化意愿。
( 4) 土地為本觀與農地非農化意愿之間的標準化路徑系數為 -0. 423,且通過了 P =0. 01 的顯著性水平檢驗。"土地為本觀"負向影響"農地非農化意愿"。假設 H4 得到支持。4 個可觀測變量均通過顯著性水平檢驗。其中 P( 沒有土地,無法生存) 對土地為本觀的影響最深,達到 0. 93. 表明持土地為本觀的純農戶視土地為生存的最基本條件。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認為生理需求是人類維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對水、呼吸、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等的需要,只有當生理需求得到滿足時,人們才會產生更高一層的需求。農地非農化的不可逆性會使農戶永久失去土地,從而失去獲取食物的源泉,而這部分農戶并沒有非農就業(yè)技能,當生理需求都得不到滿足時,勢必會負向影響農地非農化意愿。
3 討論
價值觀是一個人行為表現的心理基礎,相應的土地價值觀的不同必然會導致人們對土地的態(tài)度、看法、認識、行為的不同。不同職業(yè)類型的農戶因土地給其帶來的效益不同而導致土地價值觀產生差異,從而對農地非農化這一行為產生不同意愿。持土地包袱觀的非農業(yè)階層農戶受改革開放影響,在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依靠非農業(yè)收入能夠體面地生存下來,他們不愿意經營土地。持土地保障觀的務工為主兼業(yè)戶能夠從土地上獲取維持日常生活開支的收益,但經營土地獲得的收入占其家庭總收入的比例很小。持土地為本觀的務農為主農戶、下級階層純農戶與持土地致富觀的農業(yè)大戶的生存與致富幾乎全部依賴于土地,且其本身并沒有非農就業(yè)技能,失去土地等于失去生活來源。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為什么國家政策層面允許合理范圍內的征地行為,而現實情況中農戶對這一行為反應不一,甚至出現強力執(zhí)法與強力抗拆的對弈行為,影響了我國經濟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與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土地價值觀差異的存在表明當前我國征地行為中單一的貨幣補償方式并不能滿足不同農戶的主觀心理需求,許多學者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明確農戶土地價值觀分化對農地非農化的態(tài)度與意愿,有益于制定合理的征地補償政策。
4 結論
( 1) 探索性因子分析與驗證性因子分析結果顯示,農戶土地價值觀可以分為土地包袱觀、土地保障觀、土地致富觀、土地為本觀 4 個維度。
( 2) 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表明在當前土地補償標準條件下,大部分農戶并不愿意流轉土地,如果提供非農技能培訓、就業(yè)機會,或者社會保障,農戶農地非農化意愿顯著提高。
( 3) 結構方程模型的實證檢驗結果表明,4 個維度農戶土地價值觀對農地非農化意愿的影響方向不同。土地包袱觀、土地保障觀正向影響農地非農化意愿,說明非農業(yè)或者以農為輔的農戶基本上愿意農地非農化。為使這部分農戶失地后無后顧之憂,在提高當前土地補償標準的同時,應逐步建立以" 養(yǎng)老保險、最低生活保障、醫(yī)療保險"等為主要內容的失地農戶社會保障制度。土地為本觀、土地致富觀負向影響農地非農化意愿,說明以農為業(yè)或以農為生的農戶不太愿意農地非農化。為提高這部分農戶農地非農化意愿并確保其失地后長遠生計有保障,在提高補償標準與社會保障的同時,政府應做好失地農戶的就業(yè)安置工作,對失地農戶進行非農技能培訓并給與相關的優(yōu)惠政策。
【農戶土地價值觀分化對農地非農化意愿的影響分析論文】相關文章:
醫(yī)師醫(yī)療責任保險購買意愿的影響因素調查分析論文08-09
PM2.5對運動的影響論文開題報告01-10
家庭教育對幼兒的影響論文開題報告10-24
小議病案管理對醫(yī)療保險的影響論文08-10
論提供非審計服務對注冊會計師獨立性的影響02-01
關于論文構思提綱運用對寫作成績的影響07-01
廣西生育保險政策對基金支出的影響研究論文08-09
有關PM2.5對運動的影響的論文開題報告10-06
構思階段的提綱運用對寫作成績的影響論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