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中世界讀書日黑板報圖片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全稱“世界圖書與版權日”。設立者希望人們不分貧富、賢愚,患病還是健康,平順還是逆境都能享受閱讀的樂趣,都能尊重和感謝為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做出過貢獻的人們,保護知識產(chǎn)權。如下是中國人才網(wǎng)給大家整理的相關黑板報內(nèi)容,一起來參考下吧。
名人讀書的故事
【魯迅】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yōu)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zhì)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后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里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qū)寒堅持讀書。由于苦讀書,后來終于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伽利略】
伽利略17歲那年,考進了比薩大學醫(yī)科專業(yè)。他喜歡提問題,不問個水落石出決不罷休。
有一次上課,比羅教授講胚胎學。他講道:“母親生男孩還是生女孩,是由父親的強弱決定的。父親身體強壯,母親就生男孩;父親身體衰弱,母親就生女孩。”
比羅教授的話音剛落,伽利略就舉手說道:“老師,我有疑問。”
比羅教授不高興地說:“你提的問題太多了!你是個學生,上課時應該認真聽老師講,多記筆記,不要胡思亂想,動不動就提問題,影響同學們學習!”“這不是胡思亂想,也不是動不動就提問題。我的鄰居,男的身體非常強壯,可他的妻子一連生了5個女兒。這與老師講的正好相反,這該怎么解釋?”伽利略沒有被比羅教授嚇倒,繼續(xù)反問。
“我是根據(jù)古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講的,不會錯!”比羅教授搬出了理論根據(jù),想壓服他。
伽利略繼續(xù)說:“難道亞里士多德講的不符合事實,也要硬說是對的嗎?科學一定要與事實符合,否則就不是真正的科學。”比羅教授被問倒了,下不了臺。
后來,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評,但是,他勇于堅持、好學善問、追求真理的精神卻絲毫沒有改變。正因為這樣,他才最終成為一代科學巨匠。
【郭沫若】
郭沫若曾寫過一副讀書聯(lián):“讀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說,讀書要靠平時下功夫,不能一心血來潮就加班加點搞突出。要想獲得成功,必須鍥而不舍,持之以恒,決不能時而勤奮時而懈怠,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
【華羅庚】
華羅庚把讀書過程歸結(jié)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兩個階段。當你對書的內(nèi)容真正有了透徹的了解,抓住了全書的要點,掌握了全書的精神實質(zhì)后,讀書就由厚變薄了,愈是懂得透徹,就愈有薄的感覺。如果在讀書過程中,你對各章節(jié)又作深入的探討,在每頁上加添注解,補充參考資料,那么,書又會愈讀愈厚。因此,讀書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雙向過程。
【馬克思】
經(jīng)常有針對性地閱讀。每逢書中他自認為重要和有參考價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筆記。馬克思的一生雖然顛沛流離,經(jīng)濟經(jīng)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艱難。但他依然克服各種困難,堅持讀書和科研。
【張廣厚】
數(shù)學家張廣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關于虧值的論文,覺得對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處,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復閱讀。這篇論文共20多頁,他反反復復地念了半年多。因為經(jīng)常的反復翻摸,潔白的書頁上,留下一條明顯的黑印。他的妻子對他開玩笑說,這哪叫念書啊,簡直是吃書。
【愛因斯坦】
他的成功,與他從小就有刻苦自學的習慣是分不開的。11歲時,他就讀完了一套通俗科學讀物,并對科學開始發(fā)生興趣。12歲時,他又自學了歐幾里得幾何。此外,和現(xiàn)代的孩子們相比,他特別重視哲學的閱讀,13歲時就開始自學康德的哲學了。 他還根據(jù)自身的特點、志向和興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學的學習上。結(jié)果他在物理學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愛因斯坦在讀書學習時不搞不必要的死記硬背,經(jīng)常愛和同學在一起討論,使他感受到互補的樂趣。
【余秋雨】
余秋雨是著名的文化學者,他的《文化苦旅》和《中國文脈》叢書,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書中對中國文化深刻的反思和認識,讓許多人追捧?赡銈冎绬,這與余秋雨先生的幼年讀書時光有密切的關系。
余秋雨的童年是在余姚縣橋頭鎮(zhèn)度過的,鄉(xiāng)村的生活簡單、清貧而又快樂。從上海來的母親幾乎是村里唯一的文化人,在村子里開辦了一個免費的識字班。兒時的余秋雨跟在母親身邊玩,竟然也認識了不少字。
4歲那年,余秋雨背上書包走進了鄉(xiāng)村的小學。小學有一個圖書館,有幾十本童話和民間故事,十分誘人。但幾十本書怎么能滿足得了幾百名學生呢?老師想出了一個辦法,寫100個毛筆小楷字才可借得一本書。余秋雨的毛筆字,就是在那時打下的根基。他在回憶那段日子時,曾說:“我正是用晨昏的筆墨,換取了享受《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伊索寓言》的權利。直到今天,我讀任何一本書都非常恭敬,那是從小養(yǎng)成的習慣。”
在余秋雨11歲的時候,為了能讓他有更好的前途,他們?nèi)医枳〉缴虾J袇^(qū)。余秋雨在上海報考了中學。
中學的圖書館不小,但每天借書都要排長隊,而且想借的書十次有九次都被借出去了。后來,余秋雨到處打聽,終于知道有一個叫“上海青年宮圖書館”的地方借書比較方便,就立即去申辦了一張借書證。青年宮在江西中路200號,快到外灘了。當時正值困難時期,人們每天都吃不飽。余秋雨在晚飯后要步行一個多小時才能到達青年宮,走到一半就餓了。當他走到圖書館時,離人家關門已經(jīng)不到一個小時了。從青年宮圖書館把書借出來也不容易,所以余秋雨只能在那里看。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等找到書,就只剩下半個多小時了,能讀幾頁?但是,就為了這幾頁,一個十三四歲的男孩子,每天忍著饑餓走一個多小時,看完再走一個多小時回家。這種如饑似渴的閱讀精神怎能不讓人為之感動?
正是少年時那段艱辛的閱讀時光,為他今后的文化之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余秋雨的《長者》一文中,我們還看到了余秋雨在年輕時發(fā)憤讀書的情景。1975年世事紛擾,29歲的余秋雨因肝炎回鄉(xiāng)下養(yǎng)病,在恩師盛鐘健先生的'幫助下,被安排到了奉化山間的一個蔣經(jīng)國的圖書室,專心閱讀了當時很難找到的《古今圖書集成》《二十四史》《四部叢刊》等書。這簡直是上天的一個有意的成全,也使得余秋雨像金庸筆下的人物,僅有高人指點還不夠,還讓他在某山某洞中獲得某種“武功秘笈”。這次閱讀對余秋雨無疑是重要的,因為這正好和他在上海戲劇學院的老師張可的指導互為補充,形成雙翼:張可指導他接觸西方文化,這次他卻走進了浩瀚的中國歷史。
關于讀書的方法,余秋雨有一個著名的“畏友”論:“應該著力尋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閱讀成為一種既親切又需花費不少腦力的進取性活動。盡量減少與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閱讀層面,樂于接受好書對自己的塑造。我們的書架里可能有各種不同等級的書,適于選作精讀對象的,不應是那些我們可以俯視、平視的書,而應該是我們需要仰視的書。”
【2016年高中世界讀書日黑板報圖片】相關文章:
世界讀書日的廣播稿01-20
世界讀書日的宣傳標語12篇04-24
世界讀書日活動征文學生優(yōu)秀范文12-26
尊師黑板報圖片11-03
世界讀書日的手抄報的資料參考02-17
4.23世界讀書日的宣傳標語04-24
世界讀書日活動策劃書(精選16篇)04-20
世界環(huán)境日標語01-27
關于安全黑板報圖片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