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jié)為什么要拜月
中秋節(jié),又稱祭月節(jié)、月光誕、月夕、秋節(jié)、仲秋節(jié)、拜月節(jié)、月娘節(jié)、月亮節(jié)、團圓節(jié)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jié)日。中秋節(jié)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秋節(jié)為什么要拜月,歡迎大家分享。
中秋節(jié)為什么要拜月
一年中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圓最亮。中國人視之為團圓的象征,因而也稱其為“團圓節(jié)”。從古到今形成了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春節(jié)、端午節(jié)和中秋節(jié)是近世中國三大傳統節(jié)日,其中以中秋節(jié)形成最晚。雖然賞月在唐代盛行,但在宋代才有正式的節(jié)日名份。中秋節(jié)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jié)俗因素,大都有著古老的淵源。
日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國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禮俗。周人祭祀日月的方式是祭日于壇,祭月于坎,以犧牲玉帛之類為祭品。春秋戰(zhàn)國時期日月神分別稱為東皇公、西王母。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演變而來。此后歷代皇朝都有秋分祭月的禮儀,現在北京的月壇公園就是明清祭月的壇場。
民間賞月習俗將近隋唐時期才形成,主要原因是人們對月亮天體有了較為理性的認識,崇拜的神圣色彩明顯消褪。同時皇家也逐漸失去了對月神祭祀的獨占權威。明清以后,民眾對月亮的功利性崇拜日益突顯,祭祀祈求與世俗情感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jié)俗的主要形態(tài),中秋最終成為民眾生活的重要節(jié)點。
民間信仰崇拜月神,又稱之為月光娘娘、太陰星主,也有主張是嫦娥者。嫦娥奔月是為廣大國人所熟知的神話故事。嫦娥是遠古英雄羿的妻子,為答謝羿射日的功績,一位仙人送他一包能長生不老、升天成仙的不死藥。羿有一個徒弟叫逢蒙,為人奸佞,他知道藥由嫦娥收藏,就趁八月十五羿出獵之機,逼迫嫦娥交出不死藥。情急之下嫦娥吞下藥物, 不料身體變輕,飛入月宮。羿思念妻子,便在院內擺上供桌,以瓜果食品等面對月亮祭嫦娥。因為嫦娥成了月宮仙子,人們也紛紛效仿羿祭祀她,年年如此。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農歷八月十五是漢族傳統的中秋節(jié),少數民族祭月的活動內容除了與漢族的中秋節(jié)相似外,還有極富民族特色的一系列活動,比如壯族的祭月亮,所以也叫“祭月節(jié)”。
中秋祭月儀式是一種古老的祭祀禮儀,表達人們祈求月神降福人間的一種美好心愿。
中國傳統的祭月,一般是以家族為單位的,祭祀月神的方式有很多,或者向月亮跪拜,或供月光神榪,還有以木雕月姑為偶像的,但都把神像或供或掛在月出的方向,擺上供品。供品南方多為油子、芋頭、香蕉、柿子、菱角、花生、藕等,此外還有清茶、素油、酒、月餅、糖等月餅要放在特制的架子上,架底襯木板,將它豎起來,擺在桌子中央。也有以老南瓜、蓮藕、月餅、涼水等素齋供月的。富裕人家的供器大多為上等白錫精制的燭臺、香筒、香爐等,屆時紅燭高燒,香煙繚繞。
拜月必須由婦女先拜,男人后拜,也有男不拜月的規(guī)矩。老年婦女拜月時,還念道:“八月十五月正圓,西瓜月餅敬老天。敬得老天盡歡喜,一年四季保平安!卑莓,燒月光神榪,撤供,與祭者可分食供品。
古代中秋節(jié)習俗
1、賞月
在中秋節(jié),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明清以后,中秋節(jié)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2、偷菜
在古代,許多地方流傳著中秋夜“做賊”的習俗。皓月當空,夜深人靜的時候,未婚少女們偷偷地出動了,她們躡手躡腳,借著月色摸到別人家的`菜地上偷菜。
相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會遇到一個如意郎君。臺灣有句俗語“偷著蔥,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這一習俗。
3、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边@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大賦名篇《七發(fā)》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后,中秋觀潮之風更盛。
4、吃月餅
我國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征。
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托思念故鄉(xiāng),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愿,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5、送月餅
現代特別流行的中秋送月餅風俗明代已開始流行。崇禎《嘉興縣志》稱,“十五是為中秋,作餅肖月形,曰‘月餅’,有相饋遺者,取團圓之義”;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也有相同說法,“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中秋送月餅風俗是怎么形成的?據說緣于“走月”活動。所謂“走月”,就是乘著中秋月圓之際拜親訪友,饋贈糕點、鮮果等食品。
6、燃燈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美景,美不勝收。然而對此人們并未滿足,于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
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于塔上燃燈的節(jié)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jié)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
7、玩兔兒爺
清代宮廷把月中的玉兔稱做“太陰君”,民間則不同,百姓們稱它為“玉兔兒爺”。其形狀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頭上豎兩只長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沒什么區(qū)別。環(huán)形大眼,三角眉,面色粉白,染著粉紅色的臉蛋,表情不失童稚又透著一股英氣、機靈勁兒,非?蓯。
在北京一帶的民俗中,中秋節(jié)祭兔兒爺反映了民間敬神心理的異化,中秋自從由祭月的禮俗轉化成民間節(jié)日后就淡化了禮俗色彩,而游賞性質越來越突出,玩兔兒爺的風俗可以說是這一現象的有力佐證。
現代人過中秋節(jié)的習俗
1、準備美食
每個地方的中秋節(jié)都會有不同的習俗,比如妞妞這里就是每家每戶張羅一大桌的食物和裝飾品(每家都有一個用食物砌成的小塔,比如水果糖或者餅干),擺在路邊,音樂響起,祭拜月神,一條街看過去,很耀眼。那么,白天的時候,你就要幫父母準備好祭拜的東西,如果沒有什么習俗的話,那就去超市挑選精美的月餅吧。
2、家庭聚餐
和家人吃飯,閑聊也好,工作以后,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少得可憐,珍惜每一次的聚餐,不要玩手機和電腦,就好好地陪伴家人一天。
3、吃月餅賞月
找個露天的地方,和朋友吃月餅聊天賞月,說說各自的近況,搞笑的事情都可以。
【中秋節(jié)為什么要拜月】相關文章:
中秋節(jié)為什么要月賞月01-19
中秋節(jié)拜月的由來01-16
中秋節(jié)拜月的風俗01-11
中秋節(jié)拜月風俗的由來01-08
中秋節(jié)拜月的來歷習俗01-07
中秋節(jié)故事:貂蟬拜月01-09
中秋節(jié)拜月風俗的傳說01-13
關于中秋節(jié)習俗:民間拜月01-05
中秋節(jié)民間拜月習俗01-18